花部农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花部农谭》书影

花部农谭》,清代学者焦循(1763~1820)的戏曲论著。全书1卷,今存原稿本和《怀豳杂俎》本。完成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是焦循在柳荫豆棚之下和乡邻谈论“花部”剧目的札记,是中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研究地方戏曲的第一部专门论著。

清代乾隆年间,新兴的地方戏曲(即花部)已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统治者认为有碍风化,严加禁止;文人学士以为村野俚俗,予以鄙薄。焦循却独持己见,旗帜鲜明地提出“余独好”花部。在序文中,他首先从声腔上作了比较,认为“吴音繁缛”,而“花部”音调更富有慷慨动人的特色。他进而指出,昆山腔虽谐于音律,但曲文艰深,“听者茫然不知所谓”,而“花部”语言质朴通俗,妇孺能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另外,他认为昆山腔剧目内容狭窄,“多男女猥亵”之作,而“花部”剧目“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在焦循的论述中虽杂有封建意识,但从总体上讲,他的戏曲观是有进步意义的。《花部农谭》还叙述了“花部”所演的10部著名剧目故事梗概,并加以考证和评论。其中最为焦循赞赏的是《清风亭》和《赛琵琶》。在士大夫还十分推崇昆曲时,这样的态度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