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庙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苏武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苏武(公元前140—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当时,匈奴缑王图谋劫持单于母阏氏归汉,副使张胜卷入这一活动。事发后,苏武受到牵连。匈奴单于为诱逼苏武投降,先将他幽闭于大窖中,苏武以雪和旃毛为饮食,不为屈服。单于又将他远徙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苏武杖汉节,以牧羊为生。汉昭帝即位后,汉与匈奴和亲,要求匈奴遣返苏武等汉使,单于诡称苏武已死。后汉使复至匈奴,探知苏武下落,遂扬言汉天子于上林苑中射得大雁,雁足系有帛书,写明苏武在某泽中,单于不得已,交还苏武等九人。苏武在匈奴前后十九年。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还抵长安,被拜为典属国。苏武尽忠守节、不辱使命的故事,向为后世所称颂。

  此诗是温庭筠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


逐句释义: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魂销:灵魂离体而消失。形容极度悲伤或极度欢乐激动。
  古祠:指苏武庙。
  茫然:渺然久远之意。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苏武)羁留北海(与汉朝)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起暮烟。
  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断,一作“落”。
  胡:指匈奴。
  陇:通“垄”,高地。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苏武回国时(武帝已去世)眼前的楼台已不是当年设有甲帐的楼台,当年他奉命出使(匈奴)时戴冠佩剑,还正当壮盛之年。
  甲帐:汉武帝于宫外起神明殿九间,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杂错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暗言武帝已逝。
  冠剑:指苏武出使时的装束。剑,一作“盖”。
  丁年:壮年,成丁的年龄。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武帝既死,苏武也得不到他的封侯之赏,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悲伤感叹时光的流逝。
  茂陵:汉武帝陵墓,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北。常作为汉武帝的代称。
  封侯:古代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
  空:枉然。
  逝川:本指逝去的时间,此处泛指往事。


《苏武庙》题图
苏武牧羊,清代万寿祺,1632年作
苏武像。来源:《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Portraits de Chinois celebres),约绘制于清康熙(18世纪)以后,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苏武牧羊图,清代任颐绘,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全诗借凭吊古迹而致慨,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艺术方面,其一,在有关时、空描写方面,诗篇深得纵横捭阖、驰骋自如之妙;其二,灵巧、活泼的用典,使诗歌更加情思永,耐人寻味;其三,灵巧的对仗,增加了诗歌的绘画美。


  首联“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两句分点“苏武”与“庙”。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次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透露出作者的崇敬追思之情。“高树”“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


  颔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写苏武的塞外生活。苏武与汉朝音信断绝,独自一人在荒无人烟的北海牧羊。在昏暗的傍晚,陇上回归的羊群笼罩在一片塞草荒烟中。这两句象地再现了苏武牧羊单调、孤寂的艰苦生活。“雁断”,指苏武牧羊北海,与汉朝音信断绝。“塞草烟”,此指塞外草原上初起的夜雾。


  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上句遥承 “苏武魂销汉使前”,说苏武回到京城,汉武帝已去世,眼前的楼台已不是当年设有甲帐的楼台,给人以恍如隔世之感。下句回想苏武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时,还正当壮盛之年,如今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诗中 “回日”、“去时” 二语,既是对照,又巧作反衬,无限感慨,深蕴其间。这两句是用逆挽法,即先说回国,后说去国。纪昀说:“五六生动,余亦无甚佳处。”


  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于叙事中抒情。这两句是说苏武归国时,汉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因此不能亲自给他封侯的赏赐,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悲伤感叹时光流逝和武帝的不可复见,将忠君与爱国之情融为一体,丰富了这一爱国志士的形象。“茂陵”,汉武帝葬处,此代指汉武帝。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还抵长安,被拜为典属国。汉武帝刘彻已于六年前(公元前87年)逝世。有人解为: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


  这是一首歌颂苏武并为苏武未受重封而鸣不平的诗,其中也有诗人自悲不得重用的深沉感慨。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作为西汉朝廷的使节出使匈奴,匈奴王胁迫他投降匈奴,苏武坚贞不屈,被幽禁在大窖中,嚼雪吞毡。后来又把他流放在贝加尔湖,使牧羊,苏武仍杖汉节。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对匈奴实行和亲(以汉室公主嫁匈奴王)政策,派人要匈奴遣返苏武,苏武及其他九名使节得以荣归汉朝。苏武是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回国,共在匈奴留居十九年,出行时当是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在中国历史上,苏武作为使节被匈奴长期囚居流放,宁死不屈,杖节归来,历来为国人所歌颂赞扬,奉为民族气节操守的楷模。温庭筠写此诗除了抓住苏武在匈奴被厄的生活境遇,以及长期不得回归故国,而一旦归来所见变化极大之外,他特别强调的是派苏武出使的汉武帝,在他的特遣使节回来之日,他却埋身茂陵;而苏武虽立有奇功,行有亮节,却无缘得旧主封侯的恩遇,只从新君那里得到“典属国” (掌管归附汉廷的邦国有关事宜)的任用。诗人认为这是薄待了功臣。想到这里,为苏武的不遇,更为自己仕途的坎坷,独对秋江寒水,洒泪悲哭。诗人知道已经过去的机遇不会因失意者的悲哭而逆转,所以他特别点出一个“空”字:“空向秋波哭逝川”。


名家点评:

  宋代朱弁:“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尝见前辈论诗云:用事属对如此者罕见。(《风月堂诗话》)

  宋代刘克庄:温飞卿《苏武庙》云:“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甲帐”是武帝事,“丁年”用李陵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之语,颇有思致。(《后村诗话续集》卷二)

  元代方回:“甲帐”“丁年”甚工,亦近义山体。(《瀛奎律髓》卷二十八)

  明代杨逢春:首点苏武,提“魂消汉使前”五字,最为篇主。(《唐诗绎》)

  清代毛奇龄、王锡:“丁年”亦是俊语,然使高手作此,则“回日”“去时”不如是板煞矣(“回日楼台”二句下)。(《唐七律选》)

  清代查慎行:三四用子卿事,点缀景物,与他手不同。(《初白庵诗评》)

  清代沈德潜:五六与“此日六军同驻冯”一联,俱属逆挽法,律诗得此,化板滞为跳脱矣。(《重订唐诗别裁集》卷十五)

  清代范大士:子卿一生大节,八句中包括无遗。(《历代诗发》)

  清代何焯:五六不但工致,正逼出落句。落句自伤。(《瀛奎律髓汇评》)

  清代纪昀:五六生动,余亦无甚佳处。结少意致。(《瀛奎律髓汇评》)

  清代方世举:温之《苏武庙》结句:“空向秋波哭逝川”,“波”字误。既“川”复“波”,涉于侵复。且“波”专言“秋”,亦觉不稳,上有何来路乎?老杜云“赋诗新句稳”,名手有不稳耶?当是“风”字,用汉武帝《秋风辞》乃非泛设凑句,乃与通篇之用事实者称。(《兰丛诗话》) 清代梅成栋:全以议论行之,何尝有意属对?近人学之,便如优孟衣冠矣。(《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清代朱庭珍:玉谿生“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飞卿“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此二联皆用逆挽句法,倍觉生动,故为名句。所谓逆挽者,倒扑本题,先入正位,叙现在事,写当下景,而后转溯从前,追述已往,以反衬相形,因不用平笔顺拖,而用逆笔倒挽,故名。且施于五六一联,此系律诗筋节关键处……二诗能于此一联提笔振起,逆而不顺,遂倍精采有力,通篇为之添色,是以传诵人口;亦非以“马”“牛”、“丁”“甲”见长,故求工对仗也。(《筱园诗话》)

  清代王寿昌:如此诸作,其凄侧既足以动人,其抑扬复足以惩劝,犹有诗人之遗意也。(《小清华园诗谈》)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7


作者简介:

  温庭筠(?—866年),唐朝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辞藻华丽。与李商隐齐名,号“温李”。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50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