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英语:Breakdown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Drastic Changes in Eastern Europe),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地区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国体政体等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苏联解体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4月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方针。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发表《改革与新思维》,全面阐述改革的思想根源和哲学思考,其核心是“放弃旧的思想”,改革“旧的障碍机制”,提出“全人类具有共同利益”的新思维。1988年6月,苏联共产党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上,苏共领导认为加速发展战略成效不大的原因在于没有实行政治改革,要求把改革的中心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提出更加“民主化”、“公开性”的口号。1990年7月苏共第28次代表大会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总路线,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方面,认为过去的社会是集权的官僚体制,把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表示苏共将坚决舍弃在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垄断地位,从执政党转变为议会党;苏联公民有权结成政党、社会团体,确认多党制;改变苏共对其所领导的工会等社会组织和群众运动的从属关系,变为对话、伙伴关系;在党内生活和政权组织原则中取消民主集中制,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在经济方面,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认为“国家所有制是有罪的”,主张把国家财产“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制定向市场经济过渡的“500天计划”和“哈佛计划”,基本思路是尽快实行国家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在对外政策方面,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开始发生变化;提出“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人权优先于主权”等新思维,淡化在国际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淡化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在民族关系方面,主张建立革新的主权共和国联盟,加强各加盟共和国的主权。

苏共放弃领导地位导致人民群众思想的混乱和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矛盾不可遏制的爆发。急速的私有化经济改革方案破坏了原有的国家经济基础。各共和国、地区、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中断,经济陷入混乱和出现负增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许多地区长期积累的民族矛盾日趋尖锐。1989~1990年发生的规模较大的民族冲突事件达几十次之多,有的甚至演变成旷日持久的“内战”。民族冲突和动乱导致数千人死亡,近万人受伤,几十万难民无家可归。西方国家采用各种手段介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苏联面临解体威胁。

国内一部分政治力量试图挽救联盟国家面临的生存危机。1991年8月19日凌晨6时,莫斯科电台播发了苏联副总统G.I.亚纳耶夫、总理V.S.帕夫洛夫和苏联国防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3人以苏联领导的名义发表的声明,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状况不能履行总统职责,由他发动的改革已走入死胡同;宣布成立“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要求各级政权切实遵守紧急状态法,立即解散各种非法组织和武装,禁止集会、游行、示威和罢工,对舆论工具实行监督,整顿社会秩序。但由于缺乏群众支持,加上俄罗斯联邦总统B.N.叶利钦等“激进民主派”的坚决反对和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和干预,八一九事件宣告失败。8月23日叶利钦签署俄罗斯联邦总统令,宣布停止俄共的活动。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导致苏共各地基层组织迅速瓦解,各加盟共和国分裂主义情绪爆发。叶利钦发布了一系列接管联盟中央权力的命令: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联军队;接管联盟中央政府办公厅、外经部、财政部、经济与预测部、苏联国家银行、外贸银行、苏联工商会等部门;要求各部所属企业和组织及其全部财产归俄罗斯联邦所有。8月底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走向完全独立步骤”的决议:禁止乌克兰共产党的活动;乌克兰境内的全联盟企业、组织、机构移交乌克兰所有;建立本国独立的陆军、海军和空军。12月1日乌克兰就独立问题举行公民投票。90%以上选民赞成乌克兰独立。8月25日白俄罗斯发表了独立宣言。在此期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亚美尼亚、摩尔多瓦以及土库曼、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哈萨克也都宣布独立。

12月7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3国首脑叶利钦克拉夫丘克S.S.舒什科维奇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近郊别洛韦日森林举行秘密会晤。12月9日,塔斯社发表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存在”。12月21日,11个共和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摩尔多瓦、俄罗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和乌克兰)元首聚会阿拉木图,宣布各方以创立国身份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12月25日22时,戈尔巴乔夫向苏联全国发表告人民书,辞去苏联总统职务。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被降下。19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12月26日上午,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代表们以举手表决方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东欧剧变

指1989年以来,东欧原社会主义各国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各国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很短的时间内相继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东欧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与东欧各国先后组建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签订了华沙条约,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东欧各国社会经济一度取得较大发展。但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世界经济特别是科技发展的形势。20世纪后半期,东欧国家大多缓慢开始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的外交“新思维”改变了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政策。为了缓和与西方国家关系,苏联在“不干涉内政”的口号下,向东欧国家的领导人施加压力,要求实行苏联式的改革。同时听任东欧国家中的反对派向执政的共产党、工人党发起攻击,默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对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1988年12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十届十中全会,通过“政治多元化”的决议。1989年2月承认团结工会合法地位,同意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实行总统制和议会两院制,采用三权分立原则。8月,团结工会在选举中获胜并组阁。波兰议会通过修改宪法,取消统一工人党在国家政治中的领导地位。新政府开始执行全面私有化的经济纲领。1990年1月27日,波兰统一工人党举行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停止党的活动。

1989年10~11月,戈尔巴乔夫访问民主德国,对其领导人施加压力,在民主德国国内和统一社会党党内掀起很大的波动,政治形势发生剧烈变化。12月1日民主德国人民议院通过决议,取消宪法中关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国家”的条款。德国统一社会党更名为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宣布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990年3月18日举行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自由选举,民主社会主义党沦为在野党。

1988年9月匈牙利成立最大政治反对派“民主论坛”,要求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1989年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中央全会,正式宣布实行多党制。随后通过修改党纲、党章,宣布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集中制”,把党的奋斗目标改为“民主社会主义”。在1990年3~4月大选中,社会主义工人党失败,沦为在野党。

与此同时,在东欧其他国家也发生类似变化。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共产党和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相继下台,沦为在野党。   1991年7月,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20世纪末期国际形势发生的最重大变化,它标志着维系战后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体系的终结,两极世界对抗的结束,对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