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法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茶法,中国是世界上种茶、饮茶最早的国家,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封建统治者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对茶叶实行征税或榷禁专卖,总称茶法。

茶叶征税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十税其一。榷茶始于文宗大和九年(835),由政府收购民间茶园,派工制茶专卖,甚至强令茶农将茶树移植官营茶坊,焚弃民间私茶,从而引起人民的反抗。不久又行税茶,对私卖、漏税规定了杖脊甚至处死刑。唐代还开始了同西北回纥等族以茶换马的茶马贸易。

茶叶榷禁专卖制度更趋完密。太宋祖乾德三年(965)始榷东南茶。仁宗嘉祐四年(1059)曾一度弛禁,改为通商征税。神宗熙宁七年(1074)又榷蜀茶。唯两广因产茶极少未曾榷禁,允许自由通商,征收园户租税和商人商税,但不许茶叶出境。宋初,东南设榷货八务及十三场,官给园户本钱,茶叶运销通过场务,由官府专利。茶农除了以茶折税,还要将茶卖给官府。匿不送官及私鬻者,没收茶叶,并计值论罪。主管官吏私以官茶贸易,其价值达到一贯五百的处死。四川地区设茶马司,官府将所买茶叶运往甘肃、青海及四川的雅安、汉源等地与少数民族易马。法令规定,凡将茶叶私卖给少数民族,私贩川茶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均按军法治罪。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废除东南地区的茶叶官买官卖,实行“茶引法”,令商人交纳引税,凭引直接向茶园户买茶,到产茶州县合同场秤发、验视、封印, 按规定的数量、时间、地点运销。凡违反引法规定的条款,要受到没收茶货及笞、杖、徒、流等刑罚。伪造茶引和结伙持杖贸易私茶,遇官司擒捕进行抵抗者皆处死刑。无引私茶,许人告捕,官司给赏。官吏违法徇私,亦治其罪。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又将“茶引法”推广于四川地区。除两广外,全国统一实行引法,终宋之世不变。

金朝统治北方,茶叶要从南宋进口,为了避免“费国用而资敌”,对饮茶实行严格限制。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规定七品以上官员方可食茶,但不得私卖和赠献,不应保存茶叶而保存者,按斤两定罪。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又因国家财政困难,重定茶禁,规定亲王、公主及现任五品以上官员方许饮茶,仍不得出卖和私赠别人,犯者判五年徒刑。告发者赏宝泉一万贯。

元朝兴于漠北,不缺战马,废除了茶马贸易,统一实行茶引法。官府在产茶地区设置榷茶转运使司、榷茶提举司、榷茶批验所和茶由局等机构,主管榷茶事宜。凡商人兴贩茶货,必须缴纳引税,于指定山场买茶。买卖零茶发给茶由。商人凭引、由运卖。茶过批验处所不交验者,杖七十;卖毕三日内不赴官司缴纳引目者,杖六十。商人转用茶引、涂改字号、增添夹带斤重,引不随茶;茶园磨户不按引、由而夹带多卖;运茶车船主知情夹带,均按私茶治罪。凡犯私茶,杖七十,茶一半没官,一半付告人充赏。伪造茶引者斩,没收家产,付给告发人充赏。官司禁治不严,致有私茶发生,罪及官吏。其茶课税率,初时尚轻,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全国征茶课不过1200余锭,以后逐年加重,至仁宗延祐七年(1320)已达289211锭,40多年间,茶课增加近300倍。

区分商茶和官茶。榷禁征课曰商茶,贮边易马曰官茶。商茶行于江南,征收园户茶课和商人引税。其办法及惩治私茶的法令与元代略同。官茶行于陕西汉中和四川地区,设茶马司以主其政。汉中茶叶,官征十分之一,其余全部官买;无主茶园,由军士种植,官取十分之八。官府将茶运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河州(今甘肃临夏市西北)、洮州(今甘肃临潭县)、西宁等地易马。四川茶叶,官征十分之一外,须定官买课额,于永宁(今四川叙永)、雅安等地设茶局,立仓收储官茶市马。额外之茶始给引许商人贩卖。明朝政府对西北、西南边境的茶叶走私防范甚严,定期派遣官员巡查关隘,捕捉私茶。对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处罚甚重。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驸马都尉欧阳伦,由陕西贩私茶至河州,就被赐死伏诛,茶货没官。到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间,才减私茶通蕃之罪,止于充军。

清初沿明制,陕、甘易蕃马,各省召商发引纳课。间有商人赴户部领销者,亦有小贩领于本籍州县者,又有州县承引,无商可给、开种茶园户经纪者。户部宝泉局铸刷引由,备书例款,各省预期请领,年办年销。茶一百斤为一引,不及一百斤谓之畸零,另给户帖。凡伪造茶引,或作假茶兴贩,及私与外国人买卖者,皆按律科罪。由于清朝牧地辽阔,孳息繁昌,官营茶马贸易在乾隆(1736~1795)中期就已停止,全国统一发引商销。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东南各省增加茶厘、茶捐,以充军饷, 发给“引票”、“厘票”、“捐票”为贩销凭证。其后,废引、厘、捐三票,改用税票以简化手续。清末,茶票渐代茶引。各省商贩凡纳税者,都可领票运销。政府对茶利垄断逐渐削弱,对私茶的惩处,亦有所减轻,运销私茶,查出止于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