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分洪工程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荆江分洪工程:北闸
荆江分洪工程:南闸

  江分洪工程汉语拼音jīng jiāng fēn hóng gōng chéng),(英语:Jingjiang River Flood Diversion Project),用以分蓄荆江河段部分超过河道宣泄能力的洪水,保障荆江大堤安全,提高荆江两岸平原防洪标准的防洪系统工程措施之一。位于长江荆江段南岸湖北公安县

  1950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后,随即着手研究荆江防洪问题,提出在荆江南岸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方案。分洪区位置选在虎渡河以东、长江干堤以西、藕池安乡河以北的范围。考虑到荆江分洪工程分洪容量不足和减轻节制闸压力,在虎渡河西岸同时兴建虎西备蓄区(有效蓄洪量3.8亿立方米),作为荆江分洪工程的补充。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分两期施工。第一期工程于1952年4月5日开工,6月20日完成,历时仅75天。包括太平口东岸的进洪闸(北闸)工程、黄山东麓的节制闸(南闸)工程、分洪区围堤(长江干堤、虎渡河东堤、南线大堤)工程、荆江大堤加固工程、安全区及涵管工程、其他工程等项。第二期工程于1952年11月14日动工,1953年4月25日完成。包括进洪闸上下游高地刨毁及引堤延伸工程、虎渡河东西堤培修工程、护岸护坡加固工程、安全区及涵管工程、分洪区排水工程及防浪林等项。分洪区面积920平方千米,设计蓄洪水位42米,蓄洪总容积62亿立方米,有效分蓄洪容积54亿立方米。

  荆江分洪工程建成后的第二年,1954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7月22日至8月22日,荆江分洪工程先后三次开闸分洪,历时30天,最大进洪流量7,700米3/秒,进洪总量122.6亿立方米。据计算,分洪降低沙市水位0.96米,避免了荆江大堤的溃决,减轻了武汉市的洪水威胁和洞庭湖区的洪水负担。

  1954年大水后,为解决荆江分洪工程进洪能力的不足,研究在荆江分洪区上部西侧的虎渡河西岸地区开辟新的分洪区,与荆江分洪工程联合运用。经水利电力部批准,1963年至1965年开工兴建了涴市扩建分洪工程。涴市分洪区面积96平方千米,有效蓄洪量3.8亿立方米。

  荆江分蓄洪区以防御枝城站40年一遇洪水为标准,以荆江分洪工程为主体,与涴市扩建区、虎西备蓄区、人民大垸分蓄洪区(1958年兴建,有效蓄洪量11.8亿立方米)联合运用,合计有效蓄洪量约70余亿立方米。当预报洪水来量超过沙市保证水位时,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分洪。如超额洪水超过北闸进洪能力时,在腊林洲堤扒口分洪。如预报洪水仍将上涨,运用涴市扩建区。当分洪区水位将超过42米时,在无量庵扒口向荆江泄洪,并可分洪入人民大垸;必要时与洪湖蓄洪区联合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地位重要,即使上游控制水库建成,仍将是荆江防洪系统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