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猫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荒漠猫
荒漠猫

荒漠猫学名Felis bieti),又称漠猫草猞猁中国山猫,为猫科猫属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甘肃陕西青海四川宁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康定附近。荒漠猫体形较家猫大,尾长且具有较明显的6-8个黑白相间的环,耳端生有一撮短毛。食性以捕食齧齿动物为主,还捕食鸟类雉鸡。是中国特产的珍稀猫科动物,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荒漠猫不畏气候的恶劣,在荒漠、山林边缘、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等地带生活。

2007年的一项遗传学分析研究显示,荒漠猫可能是斑猫Felis silvestris,又称野猫)亚种,临时称Felis silvestris bieti。2017年,F. bieti被认定为有效物种名(Valid name)(zoology),因为荒漠猫的形态有特殊之处。

2016年9月,新龙县环林局与猫盟CFCA共同启动了新阶段野外猫科动物调查工作。至2017年11月,调查并确认甘孜州新龙县分布有荒漠猫。2018年9月,三江源地区首次记录到荒漠猫抚育幼崽影像。

2020年6月29日,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获悉,该局委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团队的一项调查初步确定据了解,这次调查中18台相机9天内共探测荒漠猫13次,工作人员共目击荒漠猫7次;采集到粪便样品133份、荒漠猫尸体样品3次。荒漠猫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中国猫科动物中唯一的特有种,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目前中国关于荒漠猫相关记录有限。

亚种

  • 荒漠猫指名亚种学名Felis bieti bieti),Milne-Edwards于1892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甘肃(南部)、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康定附近。
  • 荒漠猫宁夏亚种学名Felis bieti chutuchta),Birula于1917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宁夏(西北部)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宁夏西北部,103°E,41°N。
  • 荒漠猫陕西亚种学名Felis bieti vellerosa),Pocock于1943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陕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陕西榆林附近。

形态特征

荒漠猫体形较家猫大,尾长,四肢略长,耳端生有一撮短毛。体长610-680毫米,尾长295-310毫米,体重4-8公斤。

体背部棕灰或沙黄色,背中线不明显。身上毛长而密,绒毛丰厚。头部与体背颜色一致,上唇黄白色,胡须白色。鼻孔周围和鼻梁棕红色。两眼内角各有一条白纹,额部有三条暗棕色纹。耳背面棕色,边缘棕褐,耳尖生有一撮棕色笔毛,耳内侧毛长丽密,呈棕灰色。眼后和颊部有二横列棕褐色纹。四肢外侧各有4-5条暗棕色横纹。四肢内侧和胸、腹面淡沙黄色。尾末梢部有5个黑色半环,尖部黑色。

荒漠猫比兔狲头骨粗实,吻部短宽,鼻骨后部也较宽,颧弓粗而宽,额骨略隆起,后部平。听泡凸圆,很显著,胸室大而近圆形,矢状脊短,人字脊显著。牙齿构造基本似虎、豹的牙齿。上门齿成一横列,采齿发达,裂齿尖锐。

生活习性

荒漠猫生活有规律,晨昏夜间活动,白天休息。性孤僻,除交配期(1—3月)外,营独居生活。荒漠猫主要以鼠类、鼠兔、旱獭、鸟类等为食,所以活动区域与这些动物的分布密切相关。

在高山裸岩地带和阴坡的云杉林中,由于植物贫乏,啮齿类数量稀少,所以就没有它的踪迹。而在柏木疏林和高山灌丛一带,由于食物和隐蔽条件良好,啮齿动物数量多,它的活动痕迹,如足迹、脱落的毛团、食物残骸和粪便等,也就很常见。

春季地表尚未完全解冻时,它依靠灵敏的视觉、嗅觉和听觉,用前爪在高原鼢鼠的洞道上方将表土拨开,待高原鼢鼠出来封堵洞口时将其捕获。对于在地面活动的鼠类,它一般在都能就地捕获。

夏季是荒漠猫的繁殖、哺乳季节,这时大量的鼠类幼仔也开始独立生活,在地面上活动频繁,恰好为荒漠猫提供了丰富的食源,有利于哺育幼仔,所以在这时期荒漠猫的活动范围也比较小,而且很固定。

秋季各种鼠类相继侵入农村田野中自然干燥的麦垛附近,有的从地下挖掘洞道一直延伸至麦捆下面,将麦穗和麦茎拉入洞道,此时荒漠猫也尾随鼠类而来,夜间在麦捆周围活动频繁。

冬季气温低,荒漠猫就在夜间到悬崖边上去捕食雀类、鸡类等中、小型鸟类,但过深的积雪常常影响鼠类的活动,造成荒漠猫食物短缺,有时被迫迁移到居民区附近活动,盗食家禽。

它在捕食较大的动物的时候,一般先从头部和颈部开始撕咬,留下皮毛和部分内脏,而在吃鼠类等小型动物时,则将其整个身体,包括皮毛、内脏和尾巴都统统吃尽。

常利用天然岩洞居住,分为繁殖洞和临时洞两种。

繁殖洞一般分布在山的中部和上部的多岩石的地方,洞道一般呈水平方向伸展,长度在290-536厘米之间,有1-3个弯曲,巢穴处在黑暗的洞道深处,里面铺垫有兔类和旱獭的毛皮以及碎骨等。

临时洞大多选择在距离食物资源较近的地方,一般有很多个洞口,洞道较浅,长度在244-260厘米之间,主要是为了避敌或临时利用。雄兽大多栖居在这种洞穴中,它们还有重复利用旧巢穴的习性。

生长繁殖

在洞穴中繁殖,每个繁殖洞只居住1只雌兽及其哺育的幼仔。交配期1-2月,交配动作似家猫,雄性排精时发出一种尖而细的特殊叫声。怀孕期约3个月,4-5月产仔,每胎2-4只。

在饲养条件下,2年性成熟,每胎产2仔。

栖息环境

栖息在海拔2800-4000米的黄土丘陵干草原、荒漠、半荒漠、草原草甸、山地针叶林缘、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地带,也在雪地上活动。

保护

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中被列为濒危物种。已被中国列为II级珍稀保护动物,在国际上则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CITES Appendix II)。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生存威胁

威胁荒漠猫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是偷猎、化学毒物及生存环境改变。上世纪50年代到1978年间经常使用化学毒物间接杀死了大量的以鼠类为主食的食肉动物,在荒漠猫的分布区仍在使用其他的化学毒药来控制鼠害。

保护方法

1.将荒漠猫升级到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禁止捕猎和贸易。

2.加强荒漠猫的种群现状的普查工作,为荒漠猫的保护提供科学资料。

3.荒漠猫与豹猫如何区别,一般尚不清楚。由于豹猫在我国可以适量猎捕,致使荒漠猫被误作豹猫而遭杀害,故有必要在各产区以图片等的形式加强宣传教育;经营土畜产品的公职人员更应率先掌握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分类知识,拒绝收购荒漠猫的毛皮产品。

4.有研究表明,在遭到家畜过牧造成环境显著恶化的地区鼠类的分布密度最高,造成的危害最大。应当考虑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过牧现象,并建立健康的食肉动物种群来控制鼠害。一味地使用毒药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还严重威胁荒漠猫等食肉动物的生存。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