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乌苏遗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萨拉乌苏遗址的雕刻器石器和刮削器

  萨拉乌苏遗址汉语拼音:Sɑlɑwusu Yizhi;英语:Salawusu),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萨拉乌苏河沿岸,地处黄河中游支流无定河的上游。1922年由法国桑志华发现,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遗址之一。20世纪50~80年代和21世纪初多次调查发掘,光释光测年为距今约7.7万年。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晚期智人化石23件,被称为“河套人”。出土石制品约500件。制作石器用锤击法和压制法。石器以刮削器最多,类型多样,尖状器和雕刻器数量少,类型简单。石器普遍细小,但未见典型的细石核和细石叶。石制品与早于它的北京人文化(见北京猿人)和比它晚的峙峪文化多有相同之处,表明它们在文化传统上存在联系。出土炭屑、烧骨和人工打碎的动物骨片,为研究当时的狩猎经济和生活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

  据研究,许多带有部分头骨的羚羊角心可能是挖掘工具,一些鹿角可能用作加工石器的软锤。发现动物化石45种,其中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和原始牛等是华北地区晚更新世动物群的典型代表。根据存在古菱齿象和虎等喜温暖的动物,以及啮齿类和有蹄类中喜干旱或半干旱的动物分析,当时萨拉乌苏一带的自然环境属森林–草原型,气候比现代温暖。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