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袍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蒙古袍

蒙古袍(Mongolian robe),蒙古族传统服饰。蒙古语称“德日”。基本样式为长袍(见图)。约起源于13世纪初蒙古汗国及元代,至今仍流行于中国内蒙古、蒙古国的牧区。起初,样式主要为方领或交领式,身段肥大,长可拖地,男女服基本相同,均为右衽。明代,领式和袖型发生变化,有皮翻领和窄袖加大马蹄袖。清代,款式风格、种类基本定型,为立领大襟袍。用料及颜色因地区、经济条件和年龄不同而有较大区别。一般以毡、皮、革、帛制作,分夹、棉、皮三种。冬以羊裘毛为里,经济条件差的不挂面、光皮,经济条件好的多用绸、缎、布做面;夏以布、绸、缎、绢等为料。老人喜棕、深蓝色。男装喜天蓝、湖蓝色,下端没有“开襟”,无彩色滚边;女装多爱红、紫色,下摆有开襟,以6~9厘米彩色绒布滚边。腰带以红、黄或绿色绸缎为多。传统腰带一般有3尺宽,二三丈长,两端飘挂腰间。蒙古袍有很大实用价值,草原温差大,热了可以伸出胳臂;长途远行,夜宿时可用作铺盖;骑马放牧,能护膝防寒;瘦长袖筒冬天可御寒,夏天可防蚊。以前,贵族常穿大襟或对襟半袖长袍为外罩,又称半臂,女子的半臂较男子的更为华丽。清代,长短坎肩取代半臂作为节庆盛装时的外罩,属于礼仪性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