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仪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蔡仪汉语拼音:Cai Yi;英语:Cai Yi;1906年-1992年2月28日),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原名蔡南冠,湖南攸县人。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9年渡日本,先后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九州帝国大学。1931年发表历史小说《先知》,开始用“蔡仪”作笔名。七七事变前回国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后致力于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曾出版《新艺术论》、《新美学》等著作。1945年编辑《青年知识》月刊。1946年到上海大学任历史社会学教授。1947年秋兼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8年12月进入华北解放区。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后兼副教务长。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参加国内美学论争,选写了〈唯心主义美学批判集〉。1984年编写《美学原理》,近年主要从事《新美学》的修改工作。曾任《文艺论译丛》和《古典文艺理论译丛》主编。是中国较早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美学诸问题的学者之一。他的美学思想自成一家,独具特色,颇有影响。

生平简介

  1906年生于湖南省攸县渌田镇桥头屋的书香门第。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1937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和九州帝国大学。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受党指派参加上海青运工作。1948年任华北大学教授,195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并先后兼任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教授。1953年调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文艺理论组长,研究所领导成员,1978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和博士生导师。

  民国十一年(1922)考取长沙长郡中学。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文学部。早年写过一些作品,曾是沉钟社的一员。1929~1937年留学日本,先后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学部和九州帝国大学法文学部。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不久,开始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1938年在湖南文化抗敌救援会工作。1939年起在郭沫若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对敌宣传研究工作。 1942年著述《新艺术论》,同年冬开始撰写《新美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上海参加青年运动,主持《青年知识》杂志。1946年在上海大夏大学及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任华北大学教授,年底赴华北解放区,1949年1月在华北大学二部国文系任教。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并先后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1953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任研究员,以主要精力从事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研究。

  蔡仪是我国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美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理论。他的理论是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联系实际的。60多年来,他不仅先后出版了颇有影响的《新艺术论》、《新美学》、《中国新文学史讲话》、《唯心主义美学批判集》、《论现实主义问题》、《探讨集》和《美学讲演集>>等十多种专著,还主编了高校文科教材《文学概论》、《美学原理》以及《美学论丛》、《美学评林》、《美学讲坛》等刊物,在学术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有益的影响。蔡仪根据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原则,在研究美学时,首先提出的问题是美的根源,即美在哪里。关于美的存在,他的回答是,美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其次是美是什么,即美的本质问题。关于什么是美,他的回答是,美在于现实事物属性条件的统一关系上。他的美学思想自成一家,独具特色,颇有影响。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全国美学会顾问。

作品

  新艺术论(理论)1943,商务

  文学论初步(理论)1946,生活

  新美学1946,群益]文学浅说

  《文学论初步》改版)1950,三联

  中国文学史讲话(论文集)1952,新文艺

  唯心主义美学批判集(论文集)1958,人文

  现实主义艺术论(《新艺术论》改订版)1958,作家

  论现实主义问题(论文集)1961,作家

  文学常识(理论)1962,作家

  探讨集(论文集)1981,人文

  美学论着初编(上下册,理论)1982,上海文艺

  蔡仪美学论文选(论文集)1982,湖南人民

  新美学(改写本,第1卷,理论)1985,社科

  蔡仪美学讲演集(理论)1985,长江

  [研究资料书目]

  新美学评论(洪毅然)1949,新人文学术出版社

  蔡仪美学思想研究(王善忠等)1986,中国展望出版社

  蔡仪美学思想研究(朱兴武)1987,辽宁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