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鸡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藏鸡,是鸡形目雉科原鸡属鸟类。藏鸡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2200-4100米的半农半牧区,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河谷区和藏东三江中游高山峡谷区。

藏鸡是藏区人民长期饲养的地方原始鸡种,能适应高寒恶劣多变的气候,该鸡体型小,匀称、紧凑、性情活泼,好斗性强,喜欢登高飞翔,饲养管理较为粗放,终年放养多无喂料习惯,夜间多栖息在树枝和畜圈梁架上面,露宿于宅旁树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由于藏鸡产区处于高山深谷,历史上交通闭塞,商业不发达,形成天然隔离屏障,成为藏鸡生存独特环境,从体形外貌,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家鸡祖先红色野鸡非常相似。关于藏鸡的历史记载很少,最早记载于公元815年的《巴协》一文,“……洛帝故(臣)以馨石堵门,在洞内呻吟许久,即后闻鸡叫”,说明藏鸡最早起源于遥远而神秘的青藏高原,迄今为止已有一千多年的放养历史了。2006年,藏鸡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

六十年代起,藏区从四川、云南、陕西等省先后引进米航鸡,白济克鸡,澳洲黑鸡,芦花鸡等品种,进行纯鸡种繁殖和改良当地藏鸡,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约有各类藏鸡五千余只,主要分布于拉萨市及附近城镇,正在培育中的拉萨白鸡,是利用米航公鸡与藏母鸡杂交,并经过四十多年的精心选育和风土驯化而形成的新鸡种,既吸取的藏鸡适应性强的优点,又具有米航鸡的生产力高的特点和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

藏鸡的野性很强,它们生性胆小、机敏谨慎,稍有风吹草动便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藏鸡长期在外散养,能飞善跑,野性十足。

与公鸡打架不同,母鸡在打架的过程中会直接影响产蛋,对养殖户的损失更加严重。养殖户为了降低打架频率,只能给公鸡母鸡都带上眼罩。有经验的养殖户还会增加散养区域的面积,降低养殖密度,减少藏鸡之间的冲突。

藏鸡的体型较小,而生长周期较长。公鸡在6个月才能出栏,体重在2.5到3斤重。而成年的母藏鸡体重更是只有2斤左右。

藏鸡羽毛鲜亮,渗透出些许金属光泽。同时它的颜色多样,主要有黑麻、白麻、褐麻,等等。

藏鸡的体型匀称,站立时,整个身子呈现出一种u字型,精神抖擞。公鸡的单冠大而直立,个别藏鸡还会长出模样别致的草莓冠,让原本威武的藏鸡看上去多了几分灵动。

藏鸡的独到之处并不局限在外观上,能够克服高海拔地区的高原反应才是藏鸡的最大优势。

自古以来藏鸡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为了适应高原的低压、低氧、高寒的环境,藏鸡不断进化,藏鸡的心脏、肺所占身体的比例比普通鸡要大许多。

高原环境并不是对藏鸡毫无影响。过去,由于技术限制,养殖户只能采取自然方式让母鸡孵化小鸡,高原环境下,藏鸡的孵化率非常低,只有不到20%,严重限制了藏鸡的饲养规模,也打击了养殖藏鸡的积极性。




栖息于屋檐、畜圈梁架之上,或露宿于宅旁树林,处于半野生状态。是中国高海拔地区发展养鸡业不可缺少的品种,是开发西藏优质、特色禽产品的良好资源。

体形呈“U”字形,小巧匀称、紧凑;头昂尾翘,尾羽特别发达。公鸡冠大直立,冠齿4-6个。母鸡冠小稍有扭曲,以黑色居多,少数肉色;虹彩多为橘红色,黄栗色次之;耳多为白色,少数红白相间,个别红色;胫黑色或肉色。羽色复杂,主要有黄麻、黑麻、褐麻等杂色,少数白色,纯黑较少。公鸡羽毛颜色鲜艳,羽装色泽较一致;主、副翼羽、主尾羽和大镰羽均为黑绿色,梳羽、蓑羽均为红色或金黄色镶边黑羽。

产蛋旺季为3-9月。放牧条件下,一般年产蛋量40-80枚。每年4-6月采用自然孵化方式进行繁殖,每窝孵蛋12-16枚,受精率为85.0%,受精蛋孵化率为89.9%。

藏鸡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肉味美、蛋营养价值高、具观赏性等优势。蛋中铁、铜、锌等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以及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均高于普通鸡蛋,营养价值高。

产地和分布

藏鸡是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2200 - 4100米的半农半牧区、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河谷区和藏东三江中游高山峡谷区,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高原地方鸡种。

产区包括西藏自治区的山南、拉萨市、昌都地区东南部、日喀则地区中南部、那曲地区东部和阿里地区西南部;

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东部玉树、囊谦、称多三县;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巴塘、稻城、乡城、得荣、甘孜、德格、九龙等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黑水、理县、若尔盖、松潘、九寨沟、马尔康、阿坝等县和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

据西藏1981年统计,约有50万余只,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约有1.5万只,四川1980年统计近15万只,云南1981年调查约2.5万只,总计约70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