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类养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虾类养殖汉语拼音:Xia Lei Yangzhi;英语:Shrimp and Prawn Culture),在人工控制下虾类生长繁殖的过程。过去很长时期,虾类都是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产量低而不稳。20 世纪40年代日本藤永元祚成功地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对虾幼苗,为世界对虾养殖生产奠定了基础,至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育苗和养殖技术。60年代,中国林绍文创造了淡水大虾人工育苗和养殖的方法,很快在世界推广。70年代末,中国开始大规模人工育苗养殖对虾,结束了靠自然苗养殖的局面。世界虾类养殖产量中约4/5以上是在印度洋-西太平洋沿岸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产。养殖对象除对虾外,还有春尾白虾、北方长额虾和罗氏沼虾等20余种。此外,龙虾和螯龙虾也有养殖。虾类养殖主要包括育苗和养成两个阶段。

  对虾养殖用苗可直接从自然繁殖场捕捞或利用潮水纳入,也可人工繁殖培育。沼虾及其他虾类养殖用苗均须人工培育。育苗设施有土池、网箱、水泥池和聚脂水槽等多种,而以水泥池和聚脂水槽为主。人工育苗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①亲虾的培育成熟和产卵。育苗用亲虾可直接捕自海区的怀卵母虾,或利用养殖对虾经培育成熟后使之交配产卵。罗氏沼虾和其他真虾类的交配产卵在雌虾成熟蜕皮时进行。对虾是在产卵前交配。提高水温或切除眼柄等措施能促进亲虾的性腺发育和成熟并提早产卵。②育苗用水处理和水质监测。为保证卵的孵化和幼体成活,育苗用水须经沉淀→加氯消毒水体→过滤加温度预调等处理。如水体有害重金属离子的浓度,超过正常海水含量时,还须加适量EDTA钠盐以降解毒性。水质监测包括水温、盐度、pH、氨氮含量、有害原生动物量、光照和透明度等。此外还须向水池通气、换水以保证水质。③幼体饵料供应。幼体的饵料主要是微小型浮游生物,但不同发育阶段对饵料要求有所不同,必须及时调整饵料的种类和数量,以保障虾类幼体生长发育。

  养成主要有3种方式:①粗养。即鱼塭养殖,利用沿海丰富的天然饵料进行鱼虾混养,一般不投饵或投少量补充饵料。养殖池面积较大,产量较低,但一年能收获3~4次。②高密度精养。又称集约式养殖。采用水泥池或聚脂材料制成的水池,以流水或喷水增氧机增氧,实行自动化水质监控,完全投喂配合饵料和高密度投放人工虾苗,年产量可达10~40吨/公顷。③半精养。一般采用土池,也可配置增氧设备,交替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和鲜活饵。养成期的管理主要包括水质监测、投饵、换水、巡池等。为防止敌害生物滋生和池底老化,每年收虾后要及时排尽池内积水,挖走表层黑土,翻耕和压实池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