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蛔虫病(ascariasis),蛔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因感染程度及寄生部位而异。呈世界性分布,以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为多见,中国估计有5.22亿人感染蛔虫,儿童多于成人。

蛔虫生活史示意图.jpg

蛔虫生活史示意图

蛔虫成虫外形如蚯蚓(见图),故学名称为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成虫呈乳白色或粉红色,雌虫较粗大,长20~35厘米,雄虫稍细小。雌虫每条每天产卵20万个,受精卵呈卵圆形,大小为75微米×50微米,未受精卵则较细长。受精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阴暗潮湿的土壤及适宜温度下,经16~20天发育为含幼虫的感染性虫卵。此时若被吞食,幼虫在小肠内脱壳而出,穿过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随血流到达肺脏,在肺部发育并移行至支气管。此时患者可有咳嗽、哮喘、痰带血丝等症状。幼虫经气管至会厌部,并下咽至小肠,发育成熟,约需2个月,成虫寿命约1年。患者可有脐周围隐痛、食欲不振、善饥、腹泻、便秘等症状,儿童可有流涎、磨牙等。当寄生环境发生变化如高热时,蛔虫在肠腔内扭结成团,产生蛔虫性肠梗阻,若发展成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或肠套叠,则需手术治疗。有时蛔虫也钻入其他带孔的脏器,引起胆道蛔虫症、胰管蛔虫症(引起急性胰腺炎),阑尾蛔虫症多见于幼儿。在儿童蛔虫的代谢产物常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头痛等,驱虫后可以消失。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在患者粪便中检出蛔虫卵。甲苯咪唑、阿苯哒唑等驱虫有效,与左旋咪唑合用可避免发生蛔虫游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