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行星环汉语拼音:Xingxinghuan;英语:Planet, Ring of),绕行在大行星赤道上空的固态物质构成的环带,比较明亮的如土星环称光环。已知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4颗行星有环带。土星环从云顶一直延伸32万千米,主要由大小冰块组成,所以特别明亮。土星环密密麻麻,数以千计,而且结构十分复杂,有的大环中套有小环,有的几条扭缠在一起,有的凹凸不平,有的呈锯齿形、辐射状,而且还在不断变化,环的总质量约1020千克,环的温度约65~75K,环内的带电物质还发出射电辐射。天王星环是1977年一次天王星掩恒星时发现的,它共有20条,很暗弱,主环ε不过100千米宽,构成的物质大如巨石,小似砂粒,反照率很小,所以无法用望远镜直接观测到。木星环由旅行者1号探测器于1979年发现。它是极暗弱的尘埃环,地球上根本看不到。木星环由微米大小的尘埃组成,现在已确定共有两条,主环在内,其宽度不足9000千米,厚几千米,内边缘离木星表面5万千米左右,并以比木星自转还快的速度在飞速转动,周期约7小时。外面的暗环的亮度仅及主环的5%,有人称为薄纱环,几乎透明,它一直延伸到离木星21万千米远处。主环周围还有一个扁球状的晕,晕向内延伸到木星表面,但其中的物质更稀。海王星环是旅行者2号于1989年发现的。现已确证5条,里面3条比较模糊,外面2条比较明亮,但只有其中一条是较完整的环,另一条只有几个环段弧比较明亮。

  关于行星环的起源主要有3种观点:①潮汐理论。卫星与行星太近时被行星巨大的潮汐力瓦解成碎块,逐渐弥散开形成环。②凝聚理论。因为形成行星、卫星的原始物质位于行星的洛希极限范围内,它们只能凝聚成环体而无法集聚为卫星。③碰撞理论。巨陨星轰击行星表面,撞击的物质在空中形成环,或是陨星、流星体把原有卫星撞碎而形成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