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论画》,又称《模写要法》《摹拓要法》,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绘画美学专著。东晋顾恺之撰。有《津逮》本、《画苑》本、《学津讨原》本、《书画谱》本,见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

  顾恺之(约346—约407),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兴宁三年(364)于建康(今南京)瓦棺寺作壁画维摩诘象而出名,曾为当时军政人物桓温、殷仲堪的参军,艺术上擅长人物画。文中论述学习传统、临摹古画、研究古人技法的各种知识,包括如何选绢、运笔、用笔等,文章有理论,又有方法。提出临摹不是“依样画葫芦”,临画者既要在生活体验基础上“迁想妙得”,又要研究和熟悉画理、画法、内容及艺术特点,强调“以形写神”、“悟对通神”,以达到传神目的。否则遗神取貌,就难以学到优秀传统。结尾提出“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即“以形写神”必须面有所对,神有所往,才能达到传神目的。

  《论画》为中国古代画论中最早有关画理、画法的一篇重要的画论著作。现代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按:《历代名画记》将第一篇《魏晋胜流画赞》题为《论画》,而将《论画》之《摹拓要法》题为《魏晋胜流画赞》。文不对题,自相矛盾。今为免除一误再误起见,特说明于此,并加改正。

特色

  提出了十分重要的绘画美学主张。其一是“传神”说,它说:“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乘,传神之趋(一作“趣”)失矣。”《世说新语•巧艺》也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它主张“以形写神”、“传神”,并强调画眼睛、“悟对”、“骨法”等为“传神”的重要手段。其二是“迁想”说,它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它认为通过不受眼前形象所拘束的想象活动,以捕捉形象以外的神妙之处,然后才会在艺术实践中获得“传神”的效果。《论画》吸收了当时玄学、佛学重视与形相对的“神”的思想,在绘画美学中最早提出“神”的范畴和“传神”的主张,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形神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原文

  凡将摹者,皆当先寻此要,而后次以即事。凡吾所造诸画素幅,皆广二尺三寸,其素系邪者不可用,久而还正则仪容失。以素摸素当正,掩二素任其自正而下镇,使莫动。其正笔在前,运而眼向前视者,则新画近我矣。可常使眼临笔,止隔纸素一重,则所摹之本远我耳,则一摹蹉积弥小矣。可令新掩本迹,而防其近内,防内若轻物,宜利其笔重,宜陈其迹,各以全其想譬。如画山迹利则想动,伤其所以嶷;用笔或好婉,则于析楞不隽。或多曲取,则于婉者增折不兼之累,难以言悉,轮扁而已矣。写自颈以上,宁迟而不隽,不使远而有失。其于诸像,则像各异迹,皆令新迹弥旧,本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厚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竹木土可令墨彩色轻,而松竹叶重也。凡胶清及彩色,不可进素之上下也。若良画黄满素者,宁画开际耳。犹于幅之两边各不至三分,人有长短,令既定远近以瞩其时,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