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籍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诊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案典范,开了中国医学临床病案记录之先河,对研究古代医术、探讨医史、启迪后世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诊籍》的作者为西汉临淄人,约生于公元前215年,卒年不详。因曾经做过管理齐国仓库的小官,故人们尊称他为“仓公”。他勤奋好学,医术精湛,行医济世,传医授艺,名闻古今。他把平时总结、积累的一些病案装订成册,起名叫作《诊籍》。

  《诊籍》内容详尽全面,包括了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贯、病状、病名、诊断、病因、治疗、疗效、预后等等,是医学研究中颇有参考价值的珍贵资料。但由于淳于意创作《诊籍》的初衷是便于自己备忘、参考,再加上年代久远,所以其原作并没能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出自《史记》的记载。一次,汉文帝召见淳于意,询问他学医始末及平日诊病医事,淳于意便自述其《诊籍》中的部分病例。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仓公立传时就依据实录将这些病案咸悉收录,这部中医历史上最早的医案才流传到了今天,为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早期诊疗疾病资料。

  《史记》中记载了《诊籍》中的25 例病例,其中治愈 15 例,不治 10 例,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传染病、外科、中毒以及妇产科、儿科等。

  《诊籍》的学术价值:

  一、重脉诊,亦不忘四诊并用,其诊法多有发挥。《史记》记录《诊籍》病例25 案,每案几乎均有“臣意切 ( 诊) 其脉”之类的语句在前,依此展开论病议理,足见其重视脉诊。他也不忘“忘、闻、问、切”四诊并用。《诊籍》中记载有“阳虚侯相赵章”、“齐淳于司马”两例“迥(jiong)风”病例,二者症状、病名、脉象均相同,但淳于意却把脉象与四时、形神互参,诊断一逆一顺,最后果然是一死一生的不同结果。

  二、承先启后,继承丰富了《黄帝内经》等医籍理论,对后世多有启发。如淳于意论“疝”有两义,一指剧烈腹痛或伴大小便不利,二指疝气、脐疝。前者是汉代包括《内经》时期的“疝”义,而后者自汉以后直到今天包括现代医学仍然沿用。

  三、载述广博详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医学史料。《诊籍》 25 例,涉及的患者上至王侯官吏,下至百姓奴仆;涉及的疾病有痈疽、消瘅(dan)、龋齿、厥证、怀子不乳、月事不下等内外妇儿及口腔10 余类;涉及的病因有感受寒湿等10余种。

  《诊籍》所载的治病方法有针灸、药物、食疗等,涉及的方药有下气汤、火齐 ( 剂) 汤、苦参汤、莨菪(langdang)药、消石、芫花、米汁、药酒、柔汤、窜药、丸药、半夏丸等,尽管有些方药的记载不具体,但法理自通,且有创新。

  淳于意更注重日常的养生,主张生命在于运动,要多活动以保持血脉、筋骨、肌肉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