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主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货币主义(monetarism),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学派。又称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美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扩大有效需求的需求管理政策,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1956年,美国的M.弗里德曼发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为货币主义奠定了基础。70年代“滞胀”现象的出现使货币主义流行开来。货币主义的代表还有A.C.哈伯格K.布伦纳L.C.安德森D.E.W.莱德勒J.M.帕金等。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即人们平均经常自愿在身边贮存的货币数量与决定它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自变量(如人们的财富或收入、债券、股票等的预期收益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而且可以估算的函数关系;如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15(利率增或减1%,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减少或增加0.15%),货币的收入弹性为1.8(人们的收入增加或减少1%,对货币的需求增加或减少1.8%)。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由非货币因素决定,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质上是稳定的,应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调节经济的作用。

  货币主义用经济政策的滞后性质反对根据情况而制定的货币政策,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货币增长率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