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景深汉语拼音:Zhao Jingshen,1902~1985),中国戏曲理论家。字旭初,曾用笔名卜朦胧、邹啸、博董、陶明志、冷眼等。祖籍四川宜宾。出生于浙江兰溪县。1919年在南开中学求学时,曾参加周恩来领导的学生运动。1933年起,专心致力于古代戏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文本事》、《小说戏曲新考》、《曲论初探》等书。60年来,他搜集了丰富的戏曲史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考证作家生平、作品本事与版本渊源,并有重要的发现。他还重视并强调民间戏曲的地位和作用。他系统研究前人戏曲理论,为中国戏曲批评史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他还致力于古典小说、民间文学和曲艺的研究,青年时代创作过小说、诗歌。

  赵景深的曾祖父赵亮熙为清代翰林。其父赵锡嘉在民国初从事文化工作,编辑、出版刊物。赵景深受家庭熏陶,自幼勤勉好学。

  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赵景深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加了请愿活动。后升入棉业专门学校。民国11年起,赵开始文学研究。民国12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后,到湖南长沙岳云中学和附设美术专科教国文。后转上海中国公学、艺术大学、实验戏曲学校任教。民国18年秋,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时,还同田汉等编辑出版《潇湘绿波》。民国19年任复旦大学教授。他又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第一任编辑。教学之余又另兼上海北新书局总编辑。抗战胜利后任中国文艺协会秘书,主编过《文学周报》、《现代文学》、《戏曲》等刊物。在民国17至18年间译出了《柴霍甫短篇杰作选》。民国30至38年间,继阿英(钱杏村)主编《通俗文学》周刊。

  赵景深从事文学活动,教学工作,学术研究,几十年,著述、翻译、出版的作品约百卷,近千万字。包括创作小说、诗词、散文、文学论著、文坛轶话、翻译小说和童话等,其中,尤以对我国的古典小说、戏剧、词曲、通俗文学的研究成就最大。著有《宋元戏曲本事》、《元人杂剧钩沉》、《戏曲笔谈》、《小说戏曲新考》、《明清曲谈》、《元明南戏考略》、《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论集》、《文学概论》等。其中《小说论丛》、《中国小说丛考》、《读曲随笔》、《曲论初探》,曾获奖。

  解放后,他积极从事“戏改”运动,参加过1950年和1951年上海春节戏曲竞赛的评奖和戏曲研究班的专题讲授。参加了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1956年的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和昆剧会演、1957年滑(滑稽戏)、话、(通俗话剧)会演、1959年又参加上海戏曲会演等。《中国古典喜剧传统概述》一文,曾刊载于《上海戏剧》杂志;《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先刊载于上海戏剧学院院刊,又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历任上海市戏曲评介人联谊会主席、中国通俗文学会会长、中国戏曲研究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上海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员会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