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登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登禹

  赵登禹汉语拼音:Zhao Dengyu,1898~1937),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第一三二师中将师长,追晋陆军上将。山东菏泽人。字舜诚、舜臣。1914年投第16混成旅冯玉祥部当兵,历任排、连、营、团、旅、师长。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任冯军第四路宋哲元部第25师师长。冯玉祥兵败下野,赵登禹率部随宋哲元入晋,被张学良收编,任第二十九军37师109旅旅长。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喜峰口抗战,在潘家口与日军激战4昼夜,毙敌5000余。旋因战功升任第132师师长,率部回驻察哈尔,后移驻河北河间等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任北平南苑前线总指挥。28日晨,日军主力在数十架飞机的支援下向南苑发起猛攻。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赵登禹指挥南苑驻军英勇抵抗。赵登禹右臂中弹负伤。佟、赵率部向城南大红门转移时为日军包围,赵登禹被日军伏兵击中胸部,壮烈殉国。31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为陆军上将。1946年3月,北平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八宝山忠烈祠为赵登禹等举行隆重的入祠仪式,并将西城区从崇元观往南至太平桥的一段马路更名为赵登禹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生平事迹

  赵登禹,1898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县赵楼村。7岁进私塾,后辍学。13岁时,拜家乡颇有名气的武术教师朱凤军为师,由于他勤学苦练,虚心向老师求教,进步很快,不到一年时间,打拳劈刀,样样娴熟。1914年初秋,与其兄、好友投奔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到潼关后,冯旅已经不招新兵。作为不发军饷的副兵,赵登禹被分配在第一团第一营佟麟阁连。

  赵登禹当兵后,苦练军事技术,严格要求自己。在一次练兵时,冯玉祥发现他武艺出众,便留在身边当随从卫兵(传令兵)。赵登禹生性胆大机智,性格倔强,在冯玉祥部升至营长。这期间,赵登禹应甘肃省政府主席刘郁芬(亦为冯玉祥的部下)所请,在一次“宴会”上,扮刘的传令兵,擒服了“兰州土皇帝”、著名拳师李长清,为甘肃民众除了一害。

  1926年,赵登禹任国民军联军孙良诚部的团长。1928年5月,北伐军在河南中部、北部与北洋军鏖战时,陇海铁路上匪患猖獗,宋哲元奉命率第四方面军前往讨伐。赵登禹此时已升任第二十七师师长,随宋哲元军进入陕西。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时,赵登禹为第四路军第二十五师师长。后来,西北军大败,第四路军退到山西运城一带,被奉军张学良改编为第二十九军。赵登禹部被改编为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旅,赵登禹任旅长。

  1933年初,日军侵占榆关后,长驱直入热河省。赵登禹旅奉军长宋哲元之命移驻北平市东部的三河县、蓟县待命。3月4日,日军攻占承德后,开始向长城各口发动大举进攻。3月9日,日军铃木师团尾追东北军万富麟部,抵达喜峰口。赵登禹即派王长海团驰援。双方反复争夺,伤亡惨重。此时赵登禹被委为前敌总指挥,率后续主力部队赶到。黑夜中,第一〇九旅占据喜峰口两侧高地。3月10日拂晓,日军倾巢而出,向喜峰口高地实施强攻。一开始,赵登禹按兵不动,待敌进至百米以内,他一声高呼,挥刀率领将士奋勇出击,杀得日寇鬼哭狼嚎。日军久攻不下,改变战术,轮番使用飞机狂炸及大炮轰击。赵登禹负伤数处,仍继续指挥战斗。此役,赵登禹旅与兄弟部队一起,共歼日寇七百余人。

  3月11日上午10时,日军三千余人在飞机、炮火的支援下,向喜峰口东侧刘景山团防守的高地发动进攻。激战至下午3时,该高地被敌人占领。赵登禹和第三十七旅旅长王治邦马上组织力量,增援刘景山团,下午6时前夺回了高地。在作战中,赵登禹的左腿被炮弹击伤。3月11日夜,赵登禹奉命分兵两路,奇袭日本侵略军。临出发前,他向参加夜袭的官兵进行动员说:“抗日救国,是我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时至,只有英勇杀敌不怕牺牲,才能挽救祖国危亡……”赵登禹扶着手杖,亲率敢死队,凌晨3时至4时分别到达预定地点。霎时间,杀声震天,手榴弹在敌阵地上四处开花,大刀闪处敌头落地。此役,歼敌五百余人,缴获敌大炮十八门及无数枪支弹药。喜峰口战役,血战十日,赵登禹由此声名大振,全国皆知。国民党政府颁发给他一枚青天白日勋章。第一〇九旅也扩编为第一三二师,赵登禹升任师长。

  1932年5月,国民党政府与日本侵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之后,赵登禹率师奉命调驻察哈尔省张北县二台子。这时,赵登禹不顾蒋介石所谓“侈言抗日者杀无赦”的命令,对日军的挑衅活动,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33年,赵部第二一七团向盘踞在独石口、沽源一带的伪蒙李守信骑兵部队进击,占领了沽源县。1934年10月27日,发生第一次“张北事件”,1935年5月31日,第二次“张北事件”和不久以后发生的“东渣子事件”,赵登禹部严厉拒绝日军的无理要求,并组织守军自卫还击,令日寇狼狈不堪。

  1935年,第一三二师移师关内,驻防河间南宫一带,赵登禹被提升为陆军中将,并兼任河北省政府委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军增兵达十余万人,对平、津地区进行军事包围。7月26日,日军攻占廊坊,并准备向南苑进攻,赵登禹奉命到南苑,与佟麟阁副军长共同负责北平防务。28日凌晨,日军向宛平城、衙门口、八宝山及北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的同时,集中步兵三个联队、炮兵一个联队、飞机三十余架,向南苑进攻。赵登禹和佟麟阁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当日寇攻到第一三二师阵前二百米处时,赵登禹手挥大刀,亲率手枪旅、军训团向敌人冲杀过去。敌人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进行反击,赵师由于伤亡较大,只好且战且退。在大红门的战斗中副军长佟麟阁殉国。赵登禹奉命率部向大红门集结,准备反击。当他乘坐的汽车行至大红门御河桥处,突遭埋伏在大红门两侧的日军袭击,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39岁。

  28日下午6时,冀察政务委员会和北平红十字会,将烈士们的忠骸掩埋。赵登禹师全体官兵在烈士鲜血染红的阵地上痛哭宣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保卫祖国土地。赵登禹和佟麟阁英勇牺牲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军民同声哀悼。国民政府于7月31日发布褒恤令,追晋赵登禹和佟麟阁为上将。

  菏泽县赵楼村的男女老少无不为之恸哭流涕。至今,赵登禹的故乡还传诵着这样的诗句:一代虎将性刚尤,赤胆忠心向神州,杀尽日寇平生愿,甘洒热血报民族。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对于赵登禹、佟麟阁为国家民族的献身精神给予很高的评价。抗战胜利后,北平市政府将一条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北平通县古运河西岸一条大街被命名为“赵登禹大街”。烈士的遗骨安葬在卢沟桥畔的大永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赵登禹为抗日烈士。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