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6个用户的1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中华古诗词经典名句]]》、《[[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7-9年级)]]》<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过零丁洋'''</span><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过零丁洋</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文天祥]]</span><br><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宋·[[文天祥]]</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
+
<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br>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br>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br>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br>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br>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br>
<span style="color:re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span><br>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r>
 
</span></center>
 
</span></center>
  
第12行: 第12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
  《过零丁洋》为[[南宋]]末大臣、诗人[[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为[[七言律诗]]。[[零丁洋]]:即“伶仃洋”,在广东省珠江口外,今港珠澳大桥即在伶仃洋上。
  
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
  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固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不从,于是写了这首诗以明志。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表达的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自“[[五四运动]]”以来到[[抗日战争]],在中国本土,在南洋和海外各地,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等篇,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的影响。
 
+
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市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
 
+
零丁洋:在现在的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
 
+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
 
+
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
 
+
这首诗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公元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被押解至崖山后,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出示此诗以明志。
+
 
+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
 
+
此诗为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约作于祥兴二年(1279)──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之时。元军元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时,他出示了此诗以明志节。
+
 
+
端宗继位
+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赵昰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广王晋封为卫王。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筹饷,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规模、声势都比前一年的江西勤王军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成为抗元军事行动的一大隐患。
+
流亡政府
+
  德祐二年十月,朝廷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长汀),不幸战斗失利。在元军的攻击下,南剑州也落入敌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惊惶失措,急忙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锋。福安府随即陷落,南宋小朝廷从此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
+
赣南奏捷
+
  景炎二年(1277年)初,元军进逼汀州,文天祥退却到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州)。经过整顿,五月间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在文天祥的领导下,江西的抗元军事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各方义军配合督府军作战,分别夺回会昌、雩都、兴国,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以及临川、洪州、袁州、瑞州的义兵都来请求督府节制。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收复了大片土地。
+
兵败被俘
+
  景炎二年八月,元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元军骑兵猛烈的冲击下,惨败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元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元军俘获。文天祥宁死也不愿向元军屈服,所以他吞下二两脑子(即冰片)自杀,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
过零丁洋
+
  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
  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诗句所表达的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
+
崖山决战
+
  在元军的猛烈攻势下,南宋流亡政府逃到秀山(今广东东莞虎门的虎头山)。11岁的端宗惊悸成疾,在州(今广东湛江市)病逝。张世杰、陆秀夫立8岁的卫王继位,又把行朝迁到新会县南面大海中的山(广东省地图)。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日,宋、元双方在海面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海战,最后张世杰统领的宋军战败,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蹈海殉难。
+
押送大都
+
  崖山战役后,文天祥被押到广州。张弘范对他说:「宋朝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力大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元朝政府为了使他投降,决定把他押送大都。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读书做官),以薄弱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span><br>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
艰苦的生活经历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以薄弱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span><br>
+
 
  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br>
 
  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br>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经:儒家的经典著述,汉代开始以明经取士。<br>
+
  起一经:因为精通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做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经,儒家的经典著述,汉代开始以明经取士。<br>
  干戈寥落: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寥(liáo):稀少。<br>
+
  干戈寥落: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寥(liáo),稀少。<br>
  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br>
+
  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借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大宋)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一生时起时落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span><br>
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
大宋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一生时起时落,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span><br>
+
 
  山河破碎:国家危在旦夕。<br>
 
  山河破碎:国家危在旦夕。<br>
 
  风飘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国势如柳絮。絮:柳絮。<br>
 
  风飘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国势如柳絮。絮:柳絮。<br>
第66行: 第33行: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萍:浮萍。<br>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萍:浮萍。<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
 
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被俘押在)零丁洋上可叹我孤苦零丁。</span><br>
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上慨叹孤苦零丁。
+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span><br>
+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br>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br>
 
  惶恐:惊慌害怕。<br>
 
  惶恐:惊慌害怕。<br>
第75行: 第40行: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br>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
 
人生到头终须有一死,但应死得有价值;留取这颗赤胆忠心映照史册。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span><br>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span><br>
+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br>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br>
 
  汗青:指历史书册。古代用竹简著书。制竹简先用火烤,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br>
 
  汗青:指历史书册。古代用竹简著书。制竹简先用火烤,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br>
第85行: 第49行:
  
  
[[文件:归园田居参考图.jpg|center|thumb|300px|归园田居参考图]]
+
[[文件:过零丁洋题图.jpg|center|thumb|400px|过零丁洋 题图]]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誓死明志之作。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作者由刻苦读书进入仕途,到戎马干戈为国征战。“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以进士第一名及第。“干戈寥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四周星”,一般注解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抗元到1278年被俘的四年。另一解为: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借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按照这一解,这两句是回顾了作者“辛苦”的一生。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
  <small>【入仕】文天祥从小在严父、良师的教导督责下,刻苦学习,熟读诗文,精通经史。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在父亲的陪同下赴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会试。对策集英殿,宋理宗赵昀以“天道人极”问,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他文思泉涌,洋洋万言,其中除了部分针对试题作答而外,很多议论大胆独特。于是理宗亲定为第一,状元及第。文天祥考中状元之时,正好20岁,朝廷授以宁海军节度判官。 </small>
  
作者首先回想了自己的一生:由刻苦读书进入仕途,到戎马干戈为国征战。第二句中的“寥落”,表明了南宋末抗元斗争的局势,渗透着作者的惋惜和痛心。投降派苟且偷安,主战派寥寥无几,文天祥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才屡遭惨败,宋王朝危在旦夕。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沉痛地抒写了“干戈寥落”中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国家已像风中柳絮,个人更像雨中浮萍,亡国孤臣,风雨飘摇。接着作者具体描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作者以两次激战为背景,巧妙借用地名和感情词语的同音重复,深沉地抒发了战败时和被俘时的心情。作者的所“说”所“叹”,不只是个人的不幸和愁苦,而且更饱含着剧烈的亡国之痛。最后,作者从沉郁悲痛转为昂扬壮烈,以高亢的笔调、磅礴的气势,表明了自己在生死关头的毅然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慨和高风亮节。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市)从容就义。这两句诗成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
  <small>【勤王】德祐元年(1275)正月,元军沿江东下,直攻临安,南宋朝廷急诏天下勤王。文天祥接到诏书后,几天就组织了一支三万多人的勤王军护卫临安,并用自己的全部家产充作军费。朝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入卫京师。 </small>
  
《过零丁洋》为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名篇,尤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自“五四运动”以来到抗日战争,在中国本土,在南洋和海外各地,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等篇,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的影响。
+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南宋朝廷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作者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
  
 +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汀州。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惶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
  
 +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用一“照”字,显示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据说元朝大将[[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张弘范笑着收藏它。厓山之战后,元军中置酒宴犒军,张弘范对文天祥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这两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后汉书·耿弁传》“落落难合”注云:“落落犹疏阔也。”疏阔即稀疏、疏散,与寥落义同。《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
名家评点:
  
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
+
  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
  
“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
+
  苏者聪:(首联)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吕师孟、贾余庆、刘启等一伙的谴责。“寥落”,一作“落落”,其意相反,则是指作者自己频繁的战斗生涯,但所揭示的内涵远不及“寥落”广阔。……(颔联)“身世浮沉”并非是指个人仕途的穷通,而是概括着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挚烈。……(颈联)特别富有情昧,“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可谓诗史上的妙笔。……(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宋诗鉴赏辞典》)
  
干戈寥(liáo)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中“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公元1275,宋恭帝赵㬎的年号),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公元1278,南宋卫王赵昺的年号)被俘,恰好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说个人出处,一说国家危亡,两件大事。唐宋时期,作为知识分子要想保家卫国,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勤王」。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据《宋史》记载,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
  1.《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2.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各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子。诗人将两个陈述的对象摆在一起,要表达什么意思、抒发什么感情?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这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
+
  参考答案:从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说到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将“国家”与“自身”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深情。
  
“山河”句:以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风飘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㬎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更加的形象生动。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无附了。
+
  3.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
  
如果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颌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
  参考答案:(1)寒窗苦读,进入仕途;(2)峰烟四起,艰苦抗元。
  
  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
  4.诗歌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
  参考答案: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或“为国捐躯”、或“举身赴国难”)的坚贞情怀。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零丁”句:孤苦无依的样子,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
  5.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
  参考答案:不同意。诗人的惶恐、零丁是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体现,但作者并未因此而消沉、退缩,而是呐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震烁古今。
 
+
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汀州。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
 
+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
 
+
 
+
 
+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
 
+
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
 
+
 
+
影响
+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
  为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名篇,尤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自"五四运动"以来到抗日战争,在中国本土,在南洋和海外各地,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等篇,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的影响。
+
 
+
 
+
 
+
名家评点:
+
 
+
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
+
 
+
苏者聪:(首联)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吕师孟、贾余庆、刘启等一伙的谴责。“寥落”,一作“落落”,其意相反,则是指作者自己频繁的战斗生涯,但所揭示的内涵远不及“寥落”广阔。……(颔联)“身世浮沉”并非是指个人仕途的穷通,而是概括着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挚烈。……(颈联)特别富有情昧,“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可谓诗史上的妙笔。……(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宋诗鉴赏辞典》)
+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
  
  
 +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1.诗歌首联交代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
  参考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
  (2)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有人说,本诗的基调由悲苦而昂扬,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结合诗中句子做简要
 
  
分析。
+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4.尾联“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
  参考答案: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问题】
 
  
  14.诗的颈联,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2分)
+
  8.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15.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的意思是①【 】,该联表达了作者的②【 】。(2分)
+
  A. 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参考答案】
+
  B. 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14.诗人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自己忧虑、孤独的心情(1分),地名与感情暗合(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1分)。
+
  C. 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15.①史册(1分)
+
  D. 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②围绕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气节、决心、态度、精神等回答即可,示例:耿耿忠心、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决心、宁死不屈的精神等(1分)
+
  参考答案:C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东下,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 参考 ==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
 
*[[唐诗三百首]]
 
*[[《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学习软件|《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目录]]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中华古诗词经典名句]]
 
  
  

2022年7月6日 (三) 16:43的最后版本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题与背景:

  《过零丁洋》为南宋末大臣、诗人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为七言律诗零丁洋:即“伶仃洋”,在广东省珠江口外,今港珠澳大桥即在伶仃洋上。

  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固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不从,于是写了这首诗以明志。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表达的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自“五四运动”以来到抗日战争,在中国本土,在南洋和海外各地,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等篇,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的影响。


逐句释义: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读书做官),以薄弱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
  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因为精通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做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经,儒家的经典著述,汉代开始以明经取士。
  干戈寥落: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寥(liáo),稀少。
  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借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大宋)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一生时起时落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
  山河破碎:国家危在旦夕。
  风飘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国势如柳絮。絮:柳絮。
  身世:指人生的经历、遭遇(多指不幸的)。
  浮沉:在水中时上时下。比喻境遇地位升降起落。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萍:浮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被俘押在)零丁洋上可叹我孤苦零丁。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惶恐:惊慌害怕。
  叹:叹气。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指历史书册。古代用竹简著书。制竹简先用火烤,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


  【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时所引用,讲话原文是: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②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过零丁洋 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誓死明志之作。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作者由刻苦读书进入仕途,到戎马干戈为国征战。“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以进士第一名及第。“干戈寥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四周星”,一般注解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抗元到1278年被俘的四年。另一解为: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借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按照这一解,这两句是回顾了作者“辛苦”的一生。

  【入仕】文天祥从小在严父、良师的教导督责下,刻苦学习,熟读诗文,精通经史。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在父亲的陪同下赴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会试。对策集英殿,宋理宗赵昀以“天道人极”问,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他文思泉涌,洋洋万言,其中除了部分针对试题作答而外,很多议论大胆独特。于是理宗亲定为第一,状元及第。文天祥考中状元之时,正好20岁,朝廷授以宁海军节度判官。

  【勤王】德祐元年(1275)正月,元军沿江东下,直攻临安,南宋朝廷急诏天下勤王。文天祥接到诏书后,几天就组织了一支三万多人的勤王军护卫临安,并用自己的全部家产充作军费。朝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入卫京师。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南宋朝廷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作者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汀州。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惶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用一“照”字,显示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据说元朝大将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张弘范笑着收藏它。厓山之战后,元军中置酒宴犒军,张弘范对文天祥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这两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名家评点:

  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

  苏者聪:(首联)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吕师孟、贾余庆、刘启等一伙的谴责。“寥落”,一作“落落”,其意相反,则是指作者自己频繁的战斗生涯,但所揭示的内涵远不及“寥落”广阔。……(颔联)“身世浮沉”并非是指个人仕途的穷通,而是概括着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挚烈。……(颈联)特别富有情昧,“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可谓诗史上的妙笔。……(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宋诗鉴赏辞典》)


试题精选:

  1.《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各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子。诗人将两个陈述的对象摆在一起,要表达什么意思、抒发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从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说到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将“国家”与“自身”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深情。


  3.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

  参考答案:(1)寒窗苦读,进入仕途;(2)峰烟四起,艰苦抗元。


  4.诗歌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或“为国捐躯”、或“举身赴国难”)的坚贞情怀。


  5.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不同意。诗人的惶恐、零丁是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体现,但作者并未因此而消沉、退缩,而是呐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震烁古今。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2)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

  (3)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参考答案: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8.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B. 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C. 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D. 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参考答案:C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东下,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