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昆曲十番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遂昌昆曲十番
项目序号:75
项目编号:Ⅱ-44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浙江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遂昌县
保护单位:遂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这种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广为流传。十番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哗牌(唢呐曲),同时也从戏曲、曲艺及歌曲曲调中吸取了不少养分,其演奏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演奏时一般由掌板者充当指挥。

遂昌昆曲十番以民间器乐演奏传统昆曲曲牌,是我国一种极具特色的器乐表演形式。它形成于明代晚期,源头直接来自正(苏州)昆的曲唱谱。清代至民国年间,遂昌民间的昆曲十番、昆曲唱班、昆腔班世代传沿不绝,主要分布在遂昌县的妙高、石练、大柘、湖山等地。

遂昌昆曲十番使用的乐器包括笙、笛、梅管、云锣、扁鼓、胡琴、提琴(即提胡,一种蒙蛇皮的板胡式弦乐器)、双清、三弦等,弦乐器(胡琴、提琴)、吹奏乐器(笙、笛、梅管)、打击乐器(云锣、扁鼓)和弹拨乐器(双清、三弦),彼此配合,相得益彰,显示出乐队编配和乐器组合的严谨与合理,其中梅管、提琴、双清等古乐器极具个性,在其他器乐演奏中较为罕见。遂昌昆曲十番所演奏的内容主要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及另一些明清传统名剧《浣纱记》、《长生殿》等的昆曲曲牌。

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遂昌昆曲十番吸收了许多草昆(金华等地的民间昆曲)的内容,但它演奏的《牡丹亭》曲牌是草昆中所没有的。目前已搜集到的遂昌民间昆曲十番曲谱有民国初年署名有文氏的《响遏行云》手抄本(抄录93首曲牌)、民国二十年(1931)署名空我的《昆山遗韵》手抄本、萧根其保存的民国三十八年(1949)《白雪阳春》手抄本(抄录22首曲牌),这些手抄传承的乐谱采用的是工尺谱形式,工尺、板眼记录均十分规范。

遂昌昆曲十番多在民间庙会巡游演奏,有时也在喜庆场合堂会演奏,从展示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显示出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目前,民俗治动文化内涵逐渐弱化,遂昌昆曲十番已陷入日趋衰微的窘境,急需保护。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