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邻里汉语拼音línlǐ),①指家庭所在的乡里。也指市镇上互相邻接的一些街道。【例】邻里服务所。②同一乡里的人。

【社会学】

邻里(neighbourhood),比邻而居的家庭和人们。邻里的范围有大小之分,但没有固定的标准。在传统社会,邻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

邻里首先是一种地缘关系,即由于居住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在许多地方,这种地缘关系也为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提供了条件。在缺少迁移和流动的农村地区,世代居住在一个村庄,祖辈在那里繁衍,就出现一个村庄的人属于一个宗族的现象。特别在中国南方,不少村庄是单姓村,村里的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宗族关系,在这些村庄,邻里实际上就是宗族关系的代名词。在农村社会,邻里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人们不仅在感情上有着相互认同和依托的感觉,而且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会形成相互帮助和援助的关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邻里间的情感趋于淡漠,甚至不存在。城市居民的工作单位与居住地相分离,人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工作单位,交往圈建立在业缘、友情等基础上,更多的是与朋友和同事交往,而不是跟邻里交往。社区建设应该着眼于帮助人们重视邻里的作用,发展邻里关系,为邻里倾注更多感情,这也是消解城市病的一个重要途径。

地缘相邻并构成互动关系的初级群体。住地毗连的人们,认同特定的一组角色,据此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即邻里。邻里的概念,也为地理学、经济学、人种学、行政学所应用。非社会学的定义虽与社会学的定义有一些类似之处,但二者有严格的区别:所有非社会学定义只注重地缘关系,忽视对邻里的社会互动的分析;社会学认为邻里是一个互动体系。

邻里的互动特征

邻里互动与亲戚、朋友之间的互动有显著差别。亲戚之间的互动,基于社会的亲属制度和相互认同的传统规范。朋友之间的互动,依靠个人之间相互确认的契约或承诺。邻里之间的互动,首先需要住在左邻右舍的地缘条件,其次基于地方性的共同承认的文化规范。在农村的邻里互动,还带有血缘关系。随着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发展,邻里的内涵、构成与互动、凝聚力等等在发生变化。例如,邻里内的人群可能关系不密切,而不住在近邻的人们,可借助通讯与交通设施而加强联系。

邻里的行动体系

由要素群体与夹缝群体相联系而构成。要素群体指家户或与家户相符的核心家庭。夹缝群体有如下两类:①志愿群体,如儿童游戏群、主妇相约活动群等。②形式化的群体,如中国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属下的居民小组与村民小组。

邻里行动的主要根据是认同一套义务。个人自愿承担或占有邻居的角色。邻里关系超越了家庭关系。家庭是一个封闭的排他性群体。邻里则是一个目标明确,欢迎参与的开放型群体。

邻里的基本功能

邻里主要有相互支持的功能和社会化的功能,有时邻里还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相互支持功能,主要指在小范围区域内提供合理的相互保护和相互帮助,使邻里间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在生活中互通有无,共同解决生活难题等。社会化功能,指邻里提供一套价值观与规范体系,并以此教化邻里中的居民和儿童;邻里还为居民提供多方面的社会交往,是居民与外界社区交往的媒介。邻里的社会控制功能,通过有关活动与规范约束居民的行为,调整居民的关系,维持社区的一致性。在农村社区中,邻里的功能比城市更为人所重视,也更为完整。

邻里的结构、规范与活动,受所在社区的制约。较大社区一般只把限制置于邻里群体可能接受的范围内。如限制超过接受范围,会引起邻里的反对。社区作为一个较大的体系,应对各方面的利益加以调节,理顺区内各邻里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