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裕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郭光裕江苏邳县土山区郭宋庄(今江苏省邳州市占城镇)人,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郭子化是苏鲁豫皖边区中国共产党组织早期领导人之一。自幼受到革命教育,少年时代就树立了革命志愿。1936年,考入徐州中学,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同年秋,由山东费县中共高桥区委先安排到高桥镇小学任教员,后在中共苏鲁边区临时特委的秘密机关广德药店工作。

  1937年底,被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送到延安学习。1938年3月,被分到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十大队插班学习。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被编入抗大第四大队政治队学习。1939年5月,被分到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工作。省委在山东沂水县下位村举办青年训练班,他任指导员。同年9月,被调任中共苏皖边区党委青年部青年科长。

  1940年2月之后,先后被调任多次青年训练班,为党培养了一大批抗日骨干分子和领导干部。1941年1月,被调任中共泗阳县委书记兼泗阳县独立团政委。当时土匪猖獗,矛盾复杂,抗日局势不稳。但他信心坚定,正确执行党的政策,依靠贫苦农民,团结广大群众,在各区、乡、村建立农会。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和团结各阶层爱国人士参加抗日民主政府工作。对土匪则实行争取、改造、分化瓦解与清剿。同时,帮助泗阳独立团团长把原大、小队建制改为连排建制,并把党支部建立在连队。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进行军事训练,大大提高了队伍的军政素质。经过编整与扩充,使一支不到300人的独立团很快发展成为600多人并有较强战斗力的队伍。不仅稳定了抗日形势,而且扩大了抗日游击区。1941年秋,程道口战役前,他已染上肺结核病,低热不退,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组织了400多名民工支援主力部队作战。战后,病情加重,经常吐血。1942年秋,组织上安排他到淮南二师卫生部治疗。1943年秋,病情稍有好转,即回到泗沭,一面坚持工作,一面疗养。

  1945年1月,他终因长期积劳成疾,治疗无效,与世长辞。当时,泗沭有4000余人为他送葬。解放后,他的遗体安葬于江苏省泗阳县众兴镇爱园烈士陵园。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