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雾季公演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重庆雾季公演(Chongqing Public Performances in Fog Season),中国抗日战争后期在重庆举行的季节性话剧公演。自1938年10月以后,重庆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戏剧活动的中心。但由于日本飞机经常轰炸,严重地影响了话剧运动的开展,于是进步的戏剧工作者便利用重庆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大雾笼罩、敌机无法侵扰的特点,从1941年10月起,举行大规模的“雾季公演”。

此后每年当重庆雾季来临时,话剧界都掀起一次创作和演出的高潮。一直持续到1945年,共举行了四届。参加演出的剧团达十余个,其中作为中坚力量的有中华剧艺社和中国艺术剧社,其他还有中央青年剧社、中央电影摄影场剧团、中国万岁剧团、怒吼剧社、孩子剧团、国立剧专校友剧团、育才学校戏剧组等。前后演出话剧110台以上,剧目题材丰富多彩,艺术风格多样,并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如阳翰笙的《天国春秋》,郭沫若的《屈原》、《虎符》,夏衍的《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于伶的《长夜行》,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曹禺的《北京人》、《家》,陈白尘的《大地回春》、《结婚进行曲》,沈浮的《金玉满堂》,袁俊的《万世师表》,杨村彬的《清宫外史》等,都是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平的精粹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