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野生稻学名Oryza rufipogon),又称鬼仔稻、鬼稻、红须稻,是一个野生种(但并非水稻的品种),目前作为人类重要食粮的稻米可能由其演化而来。在世界多处都有分布,台湾从桃园新竹之间的水塘有发现的纪录,原以为绝种,约1979年在桃园地区又再次发现,而复育在苗栗农改场及台大校园。

特征

野生稻为多年生型,地下茎发达,分茎之发育旺盛,可由倒伏茎的高节位发根、发芽而再生。由于叶狭窄,幼时难与李氏禾区别,开花时才易于识别。茎带红色,尤叶鞘与节红色较深;叶鞘有一轮白柔毛。谷粒颜色多样,有黑紫色到金黄色;粒型异质,有中细长到圆短状。芒为红色且特别长。

由于野生稻之稻米产量远低于栽培稻,稻穗稀疏谷粒较小,成熟时容易自动脱落,又多年生,不适合人类种植,但因长期在自然环境下繁殖,可能演化出各种对抗逆境的耐性,如水灾、旱灾、病害、虫害等,可提供栽培稻育种时所需抗逆境特性。

入侵物种

野生稻是一种入侵物种且被美国列为“有害杂草”。它同样被阿拉巴马、加州、佛罗里达、马萨诸塞、明尼苏达、北卡罗来纳、俄勒冈州,南卡罗来纳州和佛蒙特州列为有害杂草。 据北美植物保护协会所称,野生稻能很好地在驯化稻里混杂生长,以至于他们很难被侦测到。在这种场合下,野生稻会跟驯化稻竞争空间和肥料。野生稻能在驯化稻的收割期前早一步散播种子,所以每次轮耕都总会有少数野生稻存活下来。另外,从野生稻所收割下来的稻米在外观上与白米有所区隔,所以会被视作外来杂质而不会被消费者所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