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鳌洲塔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民国时期的金鳌洲塔

金鳌洲塔,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万江金泰村万江桥畔,因其坐落于万江金鳌洲,故名。金鳌洲处于东江南支流(万江)和汾溪河交汇处,扼东莞水道要冲。由于四周地势较低,两河水的交汇处没有高山夹水而行,造成“生气外泄”,达不到“藏风聚气”的条件。修建此塔,是希望能“束水口”,让这里的“水回顾有情”。郭九鼎所撰《金鳌洲塔记》证明了这个说法:东莞江水自东流西,左有黄岭,右有罗浮,在此建塔控制“大江中流”,“以培风气,亦堪舆家所宜也”。 因此,金鳌洲塔是典型“镇虚补弱”的风水塔。

金鳌洲塔“肇工于万历丁酉,合尖于天启甲子,越二十年所乃告成焉”(郭九鼎《金鳌洲塔记》)。官方的说法是,此塔开工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天启四年(1624年)落成。最早提出并实施建塔的人,是当时的东莞县令翁汝遇。《大明金榜录》载,翁汝遇,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当时翁汝遇身边还有个姓倪的署令,尤其精通理数,再与本地士绅们合计,就设计出了金鳌洲塔的图纸,戴梧台、袁聚霞等士绅负责具体经办。建塔加上塔边的房屋,耗时很长,平均每三年建一层,共用了27年,一代人接一代人,最后在徐海石、温青霞等士绅的努力之下建成。这其中,官员和士绅出力最多,而出地的张氏功劳也大。因此,郭九鼎不无感慨:“可谓理与数合,天与人并,以成兹伟观矣”。至于建塔资金从何而来,不见记载。

20世纪60年代的金鳌洲塔

《民国东莞县志》载:“翁汝遇,字献甫。浙江仁和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逾年任邑令”“二十七年正月任”。也就是说,翁汝遇中进士是在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任东莞县令在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若建金鳌洲塔是在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那么,那时的翁汝遇还没到东莞上任,他何来建塔呢?官方说法显然来自郭九鼎《金鳌洲塔记》“肇工于万历丁酉”,而至少对于翁汝遇中进士的年份,《民国东莞县志》与《大明金榜录》的记录是相吻合的。那么,问题就可能出在郭九鼎身上——可能是他记错了时间,正如他在《金鳌洲塔记》中所言“其始工之岁,正余诞生之年,岁久未有记”。因此,金鳌洲塔究竟始建于哪一年,就出现了“悬疑”。

在当时,翁汝遇和他的弟弟翁汝进,都是有些名气的藏书家,文人气息浓厚。不过,在莞为官一任,翁汝遇也有自己的铁腕。收税的小吏中有一帮人胡作非为,他毫不纵容,将这帮人赶的赶、法办的法办,“又禁贼攀良,禁人命株连,民赖以安”(《民国东莞县志》)。

金鳌洲塔第一次重修,是在清康熙年间。清康熙三十九年(1699年),浙江嘉善人钱以垲从广东茂名知县调任东莞知县,在任3年。有一年,广东提学翁嵩年来莞,东莞士绅出面,请求翁嵩年向知县钱以垲“美言”,重修金鳌洲塔。翁嵩年与钱知县都是浙江老乡,翁嵩年虽然只是一名学官,名头却很大,他博学好古,擅书画,时任内阁大臣张廷玉、尚书励廷仪都是他的学生,可谓德高望重。他跟钱知县说句话,钱知县当然照办。

钱以垲下令重修金鳌洲塔。但是,仅仅修了四层,就停工了,成了“烂尾”工程。凭着士绅们对钱知县为人的了解,他不是一个半路“撂挑子”不负责任的官员。那究竟为什么要停工?史籍并没有答案。

时间一晃30多年过去,金鳌洲塔仍处于“倾圮”状态,剩下个遗址。清乾隆二年(1737年),印光任从端州(今肇庆)调任东莞知县。印光任到东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所有士绅开会,商议哪些“项目”需要“上马”。有士绅就说,城内河道淤塞已经很久了,商船都没法通过,这是其一;其二,金鳌洲塔重建未成,没有这座塔,东莞拿什么标榜“有文化”?所以,这两件事急需印大人来办。印光任就回应说,河道疏通,有利于商船往来,建好金鳌洲塔,可以传承和延续东莞文脉,这两件事是我的职责所在,也感谢各位让我受教了。

重建金鳌洲塔的计划再次列在东莞知县的日程上。不过,建塔资金倒是成了问题。有士绅出主意说,东莞有上千座宗祠,每座宗祠都有“尝租”(即祭田)这笔收入,每座宗祠可从这笔收入中出一点钱;再说,重建金鳌洲塔也是全县士绅和普通百姓的愿望。如此操作,事情就不难办了。这个主意不错。不过,印光任还是比较谨慎,在集资建塔方面尽量符合朝廷的相关规制,资金若实在不够,他自己也打算适当承担一点。他认为,这件事既然有利于民,而且资金也来之于民,就是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干成。

在印光任的操持下,重建金鳌洲塔的“项目团队”成立了,来自官方的典史黄汉文、巡检毛凤翰、沈观光任“董事”,士绅林华封、陈元詠、李曹源等任“总监”,痒生黎锺岳、张宸修等任“督工”。印光任将勘察、规划设计等事宜都交给“项目团队”去做,出纳、会计等事官府也不得过问。当年十月,重建金鳌洲塔择吉日开工,第二年夏天五月完工,历时7个月,耗资“金之以两计者,一千五百四十五两有奇”,人工“一万八千二百六十工有奇”。

重修金鳌洲塔这件事干成了,印光任将功劳归之于士绅百姓和“项目团队”,而他本人则自谦为“坐观其成,何敢以为己力”。他对自己唯一的肯定,是“惟率先鼓舞,遏众多浮动之口,坚诸君子任事之志,以竟前人未竟之功,差可告无过耳”。而正是“惟率先鼓舞,遏众多浮动之口”这句话,道出了些许“秘密”。

原来,此次重建金鳌洲塔,也并非一帆风顺。开工不久,就有人“搞事”,以诽言恶语造谣中伤“项目团队”及其他干事的人,严重影响了大家干事的热情。印光任了解情况之后,明白这些说坏话的“狡獪之徒”是想染指重建工程从中渔利,他决不能让这些人得逞。他召集大家开会,向大家说明:“昔钱公动于浮言而隳厥功,余以为鉴。君等精白、有干才,余所稔知。”他把那些“狡獪之徒”的阴谋抖露出来,大家才恍然大悟,打开了心结,干事更加勤勉,那些谣言也不攻自破。

而由此,也透露出钱以垲重建金鳌洲塔之所以半途而废的原因——“动于浮言而隳厥功”。也就是说,要么是钱以垲被欲染指重建工程的“狡獪之徒”谣言所中伤而心灰意冷,出于爱护自己的“羽毛”停了工程;要么是钱以垲轻信了谣言,不再信任干事的人而停了工程。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揣测。

钱以垲重建金鳌洲塔半途而废,留下了遗憾。不过,在当时东莞老百姓心目中,他依然是一位好官。他上任东莞后“首安鱼盐,次调耕桑”,做了不少民生实事,在东莞3年,他官声卓著,凭此被调山西隰州任知州,后来官越做越大,直至礼部尚书。

印光任(1691—1758),字黻昌,号炳岩,江南宝山(今上海)人。1726年,清世宗(雍正)下诏,命令省督抚举荐孝廉方正之士,印光任应诏,被荐为广东地方官。他与前任钱以垲一样,在东莞民间口碑较好,“士民爱之如父母”。1744年,印光任被任命为第一任澳门同知。走马上任后,他针对过去香山县官府对澳门管辖不严的状况,制定7条治澳措施,以加强对澳葡的管理和对洋船进出港口的控制。

由于印光任较了解西方各国不同的实力,以及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在处理外交事务中胸有成竹,当机立断,得心应手,是当时难得的外交人才。所以文学家袁枚称他:“终公之任,海面肃然”。1746年,他调任南澳同知,后升任广西庆远及太平两府知府,因事去职。晚年归乡家居,终年68岁。

明代是广东建风水塔最多的时期,也是建塔工艺发展至最成熟期间。特别是万历年间,几乎达到了顶峰。金鳌洲塔作为明代东莞地区的风水宝塔,具备岭南明塔共同的特征:一,砖仿木楼阁式塔;二,八角,中空腔,壁实厚;三,用石灰沙和砖石砌筑;四,高大,比例匀称,造型成熟。金鳌洲塔作为研究古人风水理论的实例,是研究岭南明代风水塔的重要实物资料。

金鳌洲塔从兴建到倾圯重修至今历史绵延400余年,见证了东莞城市变迁的沧桑,蕴藏着东莞众多民风民俗和历史传奇。1982年,金鳌洲塔成为东莞县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29日金鳌洲塔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根据金鳌洲塔年久失修,塔角因遭雷击和风雨侵蚀的实际情况,市政府拨出专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塔进行了维修,保护了古塔的安全,尽可能恢复了古塔的原貌。

2004年东莞市通过社会推荐、公众投票、专家评审,从全市社会各界推荐的55个景点中“金鳌塔影”被评为“东莞文物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