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钧窑首创铜红釉对后来陶瓷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钧窑汉语拼音:Jun Yao;英语:Jun Kiln),中国古代瓷窑。窑址在河南禹州神垕镇,禹州于金元间属钧州,故名。

  钧窑创烧于唐,盛于宋、金,元代形成窑系,而后渐趋衰落。产品称钧瓷,有印花青瓷、白地黑花瓷、黑瓷等,产量更高、更有特色的是蓝色的乳浊釉瓷,而最华贵的是蓝釉与紫红色错综掩映的窑变器物,它们产于城内的钧台和八卦洞等地点。

  禹州何时开始烧造窑变釉器物,学界长期争论,最有影响的意见为北宋晚期,但另有始于金元的主张。近年在禹州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传统意见,但也证明金元时代钧窑烧造更盛。

  钧窑始见于北宋,终于元,是青瓷系统中比较独特的一支。以河南禹县为中心,窑址遍及县内各地,其最著名的品种是高温铜红乳浊釉,即在天蓝或月白色釉上烧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玫瑰紫或海棠红色,有的还交织着蓝、灰、褐、鳝鱼黄等颜色的斑点或丝缕,如傍晚天空中的彩霞变幻莫测。钧窑虽属北方青瓷系列,但它的釉色却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工匠们在釉料之中掺用了少量的铜,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了多变的釉色,并批量生产,一改青瓷独步前朝的局面,为后世的瓷器装饰扩大了领域。

  北宋的钧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呈现紫红颜色。因为釉子较厚,锻烧时釉子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却时釉子上下收缩温度不一致,往往留下不规则的细线状流动痕迹,被后人称为"蚯蚓走泥纹"。宋代钧瓷大多都有"蚯蚓走泥纹",这是鉴定时比较重要的依据。

  宋钧窑主要器型有:花盆、盆托、盘、碗、洗、炉、尊等。宋钧窑以釉色美取胜,因此除了堆凸乳钉、弦纹以外,一般没有其他纹饰。宋钧瓷底足有釉,圈足多麻酱色。

  钧窑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造型之上,其铭文在烧制以前刻上。据考古发现证明,数宇为配套而刻,一号最大,十号最小。此外,故宫中旧藏钧窑瓷器还有刻宫殿使用铭文及乾隆御制诗的,多为清代宫廷工匠所刻。其铭文有 "养心殿"、"长春书屋"、"重华宫"、"静憩轩用"、"瀛台"、"涵元殿用"、"明窗用"、"漱芳斋用"、"虚舟用"、"金胎玉翠用"、"建福宫"、"凝辉堂用"等。宇体工整,刻工精美。

钧窑首创铜红釉

  众所周知“China”是中国的英文名,即陶瓷之国。顾名思义与陶瓷的发明有关。陶瓷使人类告别了“饮毛茹血”的时代,进入“鱼羹稻饭”的文明。热爱陶瓷的帝王不少,对瓷器礼赞有加的首推乾隆,如咏青瓷和白瓷诗云:“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识云气勇生于胆,此是武阳面白时。”我国瓷工虽南北互仿,色彩丰富,但总体“南青北白”,以越窑青器和定窑白瓷而著称于世。

  钧窑之窑变红釉器的诞生,宛如青白色瓷林升起了一轮红日,让人敬若神明,刮目相看。钧瓷红里透紫,有青有蓝。不要说完整器贵为国宝,就连碎瓷片藏家都珍爱无比。记得那年好友扬州培训购来一片钧瓷,让藏友品茶赏钧,受益非浅。

  宋钧窑的胎颇似芝麻酱色(元钧黄泥色),为使釉色达到预期效果,在上釉前先涂抹一层白色化妆土,以使瓷釉不受黑胎影响,故胎釉间有一道白线,乃钧瓷“一线天”之特征。古人玩瓷先从碎瓷片玩起很有道理。

  钧窑首创铜红釉,对后来的陶瓷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钧窑海棠红、玫瑰紫的引领下,陶瓷百花园开放出不少瑰丽的花朵。元明清各地瓷窑相继生产出如釉里红、宝石红、霁红、郎窑红以及低温矾红、珊瑚红等各种窑变,无不和钧窑有关。

  随着宋皇朝和孔庙南迁,南北方文化融会贯通。临安京都和甬上京畿名扬天下。北方瓷窑的著名工匠南来,也自在情理之中。龙泉钧釉器的出现或许与此有关。甬上瑞芝阁藏有一个宋元间钧瓷盘,直径18厘米,釉面有明显棕眼,集海棠红玫瑰紫于一体,包浆明亮,敲击声较沉。瓷器虽不吸水,但古瓷入水会有气泡产生,甚至釉面变色,此乃古瓷之特征。今高温烧制的仿品无此现象。目睹紫红色釉面,有无数大小不一的蓝星仿佛从天际闪耀而来,层出不穷,此乃窑变之无穷魅力,令人神往。背面有阴阳面,此系窑火向背所致,亦为时代特征。釉面上还有通透的玛瑙状晶体,玛瑙为釉说十分可信。底无釉,直径6.4厘米,胎呈黑褐色,似哥窑之色。中心有罕见的瓷釉圆点,直径4厘米,引人入胜。此盘不同于河南钧瓷,细观似无化妆土相隔。“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也。

  藏家欣喜得宝,正研究中,却有老总登门求购,好说歹说,碍于情面竟以低价转让。钧盘出售后,原主一夜无眠;谁知新主反复细观同样如此。笃、笃、笃,清早有人敲门。主人睡眼惺忪打开门,原来是老总手持钧瓷盘想退还。谢天谢地。手捧失而复得之钧瓷盘,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于是研究重新开始。师徒仔细查阅龙泉窑和钧窑资料并核对实物,参观多家博物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证实此圆点原来是龙泉窑的标记———肚脐釉。钧窑无此现象。因此罕见的疑似宋龙泉钧瓷在宁波被发现。此举令龙泉籍同好感奋不已。“没有证物的历史是虚无缥缈的”。原来龙泉瓷林并非满目青绿,“万绿丛中亦有红日升腾也”。

  窑变有多种,众知铁元素变绿色,铜元素为红色。可明明是铜元素却烧出绿色来,成为“烧红出绿”之珍贵窑变。可惜多被窑工误为“走火入魔”的邪器,打碎深埋,令人扼腕。另一种窑变有斑点,如钧窑蓝釉中的红斑、红变绿的斑点等。窑变的斑点多呈凹状,手抚釉面,凹凸不平。昔日传统瓷器之窑变,并非人工所能掌控,包含天成之因素。天人合一而产生的窑变釉瓷器,自非等闲之宝。

  窑变即变,变乃大自然之法则,红肥绿瘦,寒暑更替,存优汰劣,人类因此而生生不息。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