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文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锡伯族文学(Xibe literature),中国锡伯族民众以本民族语言创作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

口头文学

《猎歌》、《萨满舞春》和《亚奇纳》等是流传至今的古老民歌,形象地反映了锡伯族祖先的原始信仰和早期的渔猎生活。其中,大多以锡伯族独特的“舞春”形式演唱。“舞春”在锡伯语中有歌曲和歌谣的意思,其演唱形式和韵律格调别具一格。如《萨满舞春》由主歌和副歌组成,主歌由一人独唱,每唱完一段,由众人合唱副歌来与之呼应。如《乌辛舞春》,即田野之歌,是一部独唱、对唱、合唱均可,深受喜爱的诗歌。舞春的词不固定,一般要由唱者即兴创作,赋予强烈的情感。舞春的格律是:每首两行,首尾押韵,第一行12个音节,多为比兴,第二行为16个音节,点明本题。《沙林舞春》(婚礼歌)、《丁巴舞春》(迎亲歌)和《金纽扣舞春》(送亲歌)等习俗歌保留了锡伯族古老的风俗习惯。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政府将一部分锡伯人从中国东北故土西迁到西北新疆伊犁屯田戍边。200多年来,锡伯族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一直是诗人和歌手咏唱的传统题材。以锡伯族口语创作的自由体叙事长诗《拉希罕图》如实地反映了西迁新疆伊犁后的艰苦军旅戍边生活。1 500多行的长诗《喀什噶尔舞春》生动地叙述了英帝国主义支持的和卓后裔张格尔的叛乱及锡伯族官兵讨平叛乱、生擒张格尔的英勇事迹。描述锡伯族人民西迁的艰辛历程的长诗《西迁歌》,以及守关于卫卡伦(即哨所)、站台和民族英雄图伯特带领民众开凿察布查尔大渠的传说,都真实地展现出锡伯族人民跋山涉水迁徙到西北边陲、屯垦戍边的历史画面。

锡伯族的民间故事、谚语也较丰富。故事《章京和他的女婿》讽刺吝啬贪财的小气鬼岳父;故事《三兄弟》和《燕子》颂扬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故事《穷姑娘和富姑娘》形象地斥责贪婪和自私,歌颂了善良和美德。

书面文学

东北齐齐哈尔锡伯人顿吉纳于1826年创作的《顿吉纳的诗》至今广泛流传在民间。19世纪初,他从军随清政府调驻西北边陲的吉林军团,来到新疆伊犁的察布查尔亲眼见到骨肉同胞时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抒情诗篇。新疆伊犁察布查尔五牛录人何耶尔·维克金于19世纪中叶在辉番卡伦戍所时创作的书信体散文《辉番卡伦的来信》,语言优美,文笔精练。他生动而翔实地描述了从伊犁察布查尔至辉番卡伦沿途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并对当地的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出了建议。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和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

锡伯族素有语言天赋,知识界多精通数种语文,文学翻译有良好的传统。这不仅促进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而且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依兰古伦舞春》(即《三国之歌》)是对《三国志演义》的再创作。《西游记》、《东周列国志》、《岳飞传》等均有锡伯文译本。

辛亥革命以后,锡伯族青年于1913年建立了进步团体尚学会,翻译中外名著,创作了《劝学歌》、《老妇泪》、《戒烟歌》等诗章和话剧,其内容多为反对腐朽的封建意识,激励积极进取的先进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锡伯族的文学创作、研究和翻译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阿Q正传》、《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已被译成锡伯文,同时涌现出郭基南等一大批优秀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