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湖刺绣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镇湖刺绣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2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批准对大泉源酒、镇湖刺绣、五城茶干、樟树吴茱萸、罗定皱纱鱼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总局2010年第15号公告)批准)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而镇湖又是苏绣的重要发源地。2010年9月,国家工商总局向镇湖授予了“镇湖刺绣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集体商标,这是继镇湖刺绣集体商标注册完成之后,对镇湖刺绣品牌又一新的保护。镇湖拥有江苏省刺绣大师7名,省刺绣名人11名,高、中、初级职称绣娘150余名。2011年邹英姿首创的“滴滴针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实现了镇湖刺绣发明史上零的突破。

2010年02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镇湖刺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20年(7月27日),镇湖刺绣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清单。

产品特点

镇湖刺绣以吴文化为底蕴,以染色纯桑蚕丝为绣线,在绸、缎、绡、帛等底料上应用齐针、乱针、施针、滚针、打籽针、滴滴针等苏派针法和丝线的折光、反光和透光原理,通过手工运针走线方式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完整的体现精、细、雅、洁特色。

历史人文

苏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地的蚕桑刺绣使古吴先民从断发纹身走向锦绣文明,汉唐以来,苏州成为锦绣之乡,明代《姑苏志》载:“精细雅洁,称苏州绣”。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2005年镇湖绣品全年销售额达到4.98亿元。

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镇湖街道的苏绣基地荣获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称号。

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镇湖苏绣”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镇湖刺绣》地方标准。

2013年,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艺术馆景区成为全国首家刺绣文化产业4A级景区。

2014年,苏州镇湖刺绣艺术馆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地理标志

产地范围

镇湖刺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现辖行政区域。

专用标志使用

镇湖刺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镇湖刺绣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指定。

质量技术要求

(一)丝线和底料质量要求。

镇湖刺绣丝线必须为:产自苏浙沿太湖地区的蚕丝花线、符合国家质量技术要求、根据图案的不同需要把一根丝线分成1/2、1/4、1/8、1/16乃至更细,一根线劈丝份数不少于16丝,128毛的蚕丝线。 底料为江苏产的蚕丝。 底料真丝质量要符合国家质量技术要求,其精密度≥75码。

(二)绣面要求。

1.刺绣图案必须为: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合法图案。

2.刺绣图案内容为美术类、摄影类、书法类作品。

(三)针法要求。

针法分为平针和乱针。平针讲究密接其针,排比其线。乱针讲究纵横交叉,分层加色。整个绣面要平整,针法要顺纹有序,不露底,绣面底料不得有针眼缝、色彩搭配自然,无线头。

(四)装裱要求。

装裱分为硬裱和软裱:

1. 软裱:要将剪下的绣片用真丝锦绫装裱,图案清晰、质感好、无气泡,不脱壳,不断裂,角度准确,丝缕直,纹样正,通幅整齐。

2. 硬裱:要将剪下的绣片用胶水贴在三隔板或纤维板上,绣片四周用卡纸装裱。装裱时要去污、清晰,绣面绷平、整洁、无浆迹、无脏斑。镜框、镜架规格正确,油漆光亮、本质表层无伤痕、斑节。画面刺绣部分与装裱幅面之比不得少于70%。

(五)质量特色。

1. 产品所用丝线光泽丰富细腻,颜色饱满持久,具有韧性。所用绣底真丝轻薄而不易变形,不易崩坏。绣品图案典雅、细致、有丝线的柔和光泽,所绣作品平齐、细密、匀、顺、和、光、有灵气、不呆板,区别于机绣。作品具有不腐,不蛀,不褪色的特点。

2.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