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豆腐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汀豆腐干

长汀豆腐干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特产,传统名菜,属福建客家菜系。“闽西八大干”之一。长汀豆腐的制法与其他地区不同,采用酸浆(酸的豆腐水)作媒介。制作时适当控制火候,用大瓢盛大酸浆往速效中徐徐注入,使豆腐脑缓缓凝结,再经滤压而成。

长汀豆腐干,黄亮透明,味道极佳。溯其源,其制作始于唐朝开元年间,盛于明初,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传,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大将朱亮祖带兵驻汀州时,吃了豆腐干后大加赞赏。

豆腐干源于长汀豆腐,因豆腐营养丰富,制作简单,老幼皆宜,平常人家就可制作,自古成为百姓的家常美肴,制成豆腐干后,其味道也风味独特,香、咸、甜、韧,久食不厌。豆腐干的制作中浸豆、磨浆、过滤和煮浆这四个环节与做普通豆腐一样,接下来的点卤、造块、制料、浸焖和炭烤工艺与普通豆腐制作就完全不同了。豆腐脑进框用葛布包扎好后进入榨床压榨,一次可以压榨10板。压榨完毕,切成四方小块,将豆腐块浸入卤汁腌制,卤汁的配料各有不同,大概有甘草、大小茴香、公丁、桂皮、辣椒等,汤液是上等酱油,适量加入白糖、食盐和味精。一般卤汁置于铁锅内,豆腐块下锅后文火慢煮半小时即可起锅。卤好的豆腐干上筛移至太阳下晒干,经密封包装后待售。

长汀许多村落都有豆腐干和酒一起经营的小店。昔日的州府更是如此,每条街巷的酒铺必有豆腐干,因为它是很好的下酒料,浙江的香菇客、码头的船工、江西的淘金老表及各地的来往客商,经过酒店小憩,必沽一碗米酒,捡一块豆腐干,慢饮细嚼。

近年来,长汀县着力在品牌打造、工艺改进、质量安全、营销推广等方面下功夫,力争把豆腐干产业做强做大。各厂家先后研制出五香、香辣、麻辣、劲辣、甜咸等豆腐干24个品种,在包装上也采取简装大包、小包,散装、礼盒装等不同类型。目前全县豆腐干加工企业达30家,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有6家,全县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

长汀豆腐干
长汀豆腐干
长汀豆腐干

历史人文

据《汀州府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将朱亮祖带兵驻汀州时,吃了长汀的豆腐干后大加赞赏。到了清代,长汀豆腐干登上了帝王的宴席,声誉大增。清末汀州左营把总邱洪得(长汀人,又名礼果),调台湾晋升千总,留恋家乡风味豆腐干,便写信并汇上路费给河田擅长制豆腐干的亲族邱球章,请他去台湾专做豆腐干。

长汀有许多古朴美丽的村庄坐落在崇山峻岭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不论村庄大小,必有豆腐干和酒一起经营的“太白遗风”店。本地的朴实农民、浙江的香菇客、江西的淘金老表及各地来往旅客,经过酒店小憩,皆喜欢沽一碗米酒,买一块豆腐干,慢饮细嚼,豆腐干的香、咸、甜、韧,令人回味。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群英聚会;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志士云集,慕名都要品尝长汀豆腐干的风味。璀在台湾的知名人士林藜,于1974年3月15日至1975年6月,在台湾报纸连载的《萍踪识小》里谈到他早年旅游长汀时吃过的豆腐干时说:“长汀的豆腐干,每块约六七寸见方,有女人手帕那么大,薄薄的带五香味,与花生同嚼,隽美可口,洵为佐酒妙品。”

长汀习俗,凡出远门的人,必带豆腐干馈赠亲友,到外地求学和出国留学的学子,父母必多备豆腐干嘱其沿途和到达后吃,以豆腐干和和异乡水土。长汀诱居国外的侨胞,回乡探亲返回时也情带豆腐干。

民国初年,长汀豆腐干以李长春所制最为出名,三十年代以王俊丰、廖吉成店的为最佳。

1980年11月1日,在山东泰安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技术成果适合山区经济技术开发交易会上,长汀酱油豆腐干因为具有独特风味,一开始就被抢购一空。


据闽西电视制作中心发言人就《客家风情》答各报记者问时说:“孙中山先生的先祖曾居住长汀的河田。”河田是做豆腐的主要乡镇,民间亦曾传闻孙中山的先祖曾以做豆腐为业。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