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白山风光:秋季
长白山风光: U型谷
长白山风光:地热温泉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汉语拼音:Changbaishan Ziran Baohuqu;英语:Changbai Mountain Nature Reserve),中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性自然保护区。1960年建立。位于吉林省以白头山天池为中心的安图县抚松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交界处。东南部与朝鲜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27°42′55″至128°16′48″,北纬4l°41′49″至42°25′18″。全区南北最大长度为80km,东西最宽达42km,总面积196465hm2。是中国建立较早、地位十分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1980年1月,经国务院申请,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计划”,成为世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成员,被列为世界自然保留地之一。1986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由于受地质变迁及气候影响,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从低到高海拔相差1,900多米,分异为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高山苔原4个垂直植物带。自然保护区有植物1,300余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达800余种。陆栖脊椎动物300余种,其中东北虎、紫貂、梅花鹿、马鹿、鸳鸯和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动物,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保护区内典型火山锥体与山地垂直自然景观,为动物、植物、森林、生态、地质、地理、土壤和气象等多种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提供理想场所。山水秀美,有苍翠的“长白林海”和奇花异卉,珍禽异兽及瀑布、温泉和火山遗迹等,成为中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保护区位于三江(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源地,对防止三江水源污染,保护沿江人民健康等有重要作用。

概述

  长白山是一座巨型复合式盾状休眠火山,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形成了神奇壮观的火山地貌,具有典型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谱、丰富完整的生物资源、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美丽奇特的自然风光。长白山以其雄奇壮美、原始荒古跻身于“中华十大名山”、“中国十大最美森林”之列,是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十分完整,在同纬度带上,其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和教学的天然实验室,是进行环境保护和绿色宣传教育的自然博物馆。据统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有野生植物2806种,野生动物1558种。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生态司顾问普尔教授到长白山考察后说:“像长白山这样保存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她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1992年8月,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审确认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被国际人与生物圈、人与地理圈、山地研究发起组织等十个国际组织评为全球28个环境监测点之一。

  长白山也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以下简称“三江”)的发源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和大气、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绿色屏障,对于庇护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和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年总价值为78.16亿元。其中,年生态效益总值为63.42亿元,年社会效益可估算总值为10.54亿元,年经济效益总值为4.20亿元。因此,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效益显著,社会效益巨大,经济效益可观,把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保护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

保护区性质及保护对象

保护区性质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观和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以保存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拯救和扩繁珍稀濒危生物物种,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保障长白山乃至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大水系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生态安全,保护全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为根本目的,集资源保护、科研教学、绿色教育和生态旅游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

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

  如紫貂、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人参、东北红豆杉、长白松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及其生存环境。

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观:

  长白山是典型的休眠火山,其最近一次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十分典型,集中反映了世界上最突出的四种地貌类型,即火山熔岩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冰川冰缘地貌。这些地貌的形成,揭示了地质演化的进程,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见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珍贵的红松阔叶林带:

  保护区内红松阔叶林带是长白山寒温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主要生长于气候较温和、降雨量较大、暗棕色森林土、海拔720~1100m范围内,是长白山区动植物种类最多、植物生长最繁茂的典型林带,珍贵濒危药用植物野山参就生长在其中。该植被带中的红松、水曲柳、黄菠萝、紫椴等均为珍贵树种,是国家Ⅱ级保护植物。

独特的植被自然垂直分布景观:

  长白山随海拔的升高依次分布着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苔原4个植被垂直分布带,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突出的美学价值。

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

  长白山生存着种类繁多的野生生物,种质基因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知的野生动物有1558种,分属于45目163科,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8种;已知的野生植物有2806种,分属于73目256科,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3种。保护好这些野生动植物的优良遗传基因,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重要的“三江”源区:

  长白山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发源地,其中图们江、鸭绿江均为中朝两国的界河。因此,保护好这一重要的水源地,不仅对吉林省“三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非常重大的生态意义。

保护区类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生态

地质地貌

  长白山处于欧亚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的强烈褶皱带。远在2亿年至7500万年的中生代以前,就曾经历过多次地壳变迁活动,形成古老的岩系,是观察寒武——奥陶纪界限层型剖面的理想地,也是研究中、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分析全球地质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在中生代,长白山地区经历数十万年的风雨侵蚀,形成了一系列的山间盆地。到了新生代,则变成了一片微波起伏的具有残丘散在的所谓准平原。随着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伴有火山的间歇性喷发,地壳发生了一系列断裂、抬升,地下深处的玄武岩熔液大量喷出地面,构成玄武岩台地,形成了由火山地貌、流水地貌塑造的门类齐全的多样性地貌组合类型。第四纪到来之前,地壳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活动时期,火山活动再次活跃起来,在原来裂隙式喷发的基础上,转为中心式喷发,喷出的熔岩和各种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四周的熔岩高原和台地上,筑起了以天池为主要火山通道的庞大的火山锥,其地貌类型有火山熔岩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冰川冰缘地貌。

  长白山是一个年轻的、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自下而上主要由玄武岩台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锥体三大部分构成。长白山是一座复合式盾状的休眠火山(距最近一次喷发时间约300年)。山顶环绕着海拔2500m以上的奇峰16座,陡峭险峻,雄姿各异。最高峰将军峰在朝鲜境内,海拔2749m。境内最高峰是白云峰,海拔2691m。玄武岩台地(又称山前熔岩台地)处于长白山下部地域,面积比较广阔,海拔在1000m以下,相对高差200m,地势比较平缓。玄武岩高原(又称山麓倾斜高原),介于玄武岩台地和火山锥体之间,是比较明显的倾斜地带,地面坡度一般在10°左右,海拔约在1000~1800m之间,是陡峻的火山锥体向玄武岩台地的过渡地带。

气候

  长白山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变化带谱特征。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地理及大气环流相互作用而成。长白山是欧亚大陆东岸的最高山系,地势高,地形复杂,等温线大多呈南北向与山脉走向近乎平行,气温随高度降低明显,自山下至山上,在不同的高度上存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形成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可划分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山亚寒带3个气候带,在3个气候带中又划分出4个不同类型的垂直气候区。气温与植被的垂直分布关系极为密切:①中温带湿润红松阔叶混交林气候区,高度范围720-1100m。②寒温带湿润云冷杉林气候区,高度范围1100-1700m。③亚寒带湿润亚高山岳桦林气候区,高度范围1700-2000m。④极地寒带湿润高山苔原气候区,高度范围2000-2690m。

  长白山区总的气候特点是:春季风大干燥,夏季短暂温凉,秋季多雾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年均气温在3-7℃,最低气温曾出现过零下44℃。年日照时数不足2300h。无霜期100d左右,山顶只有60d左右。年平均积雪深度一般在50cm左右,最深处可达70cm。年降水量在700-1400mm之间,6-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长白山冰雪覆盖期长达9个月,雪质优良,积雪最深可达2m,阴坡沟谷内斑块状积雪常年不化。

  云雾多,风力大,气压低,是长白山主峰气候的主要特点。尤其是夏季,风云莫测,变化多端。一会儿风和日丽,一会儿雷雨交加,素有“风无一日停,天无一日晴”、“一日观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269d,年平均风速为11.7m/s。年雾淞日数165d,山顶雾日265d,年均日照数只有100d左右。

水文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河网稠密,温泉星罗棋布。长白山是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松花江有两大支流,一是嫩江,二是第二松花江。鸭绿江右岸有23条较大河流,长度均在20km以上。一条条大小河流从天池脚下呈放射状流出,河流流向多与两侧山岭的延伸方向一致,河谷深切,水流湍急,河道坡降较大,河床多卵石或砾石。茂密的森林植被使河水含沙量极少,水质清澈。春季河水主要靠冰雪融化供给,冬春季降雪的多少决定了春汛水量的大小。夏季降雨较多,故夏汛大于春汛,并以7、8两月水量最大,为主要汛期。区内地下水类型以构造裂隙为主,地形破碎,基岩裸露,地下水排泄条件好。但长白山主峰下面的高山平原多为深厚的黄土层,土壤紧实,渗水条件差,隔断了地下水向平原补给的通道,使地下水通过许许多多的泉眼排入河流或以地表径流方式漫向下游。

植被带

  区内植物属长白山植物区系,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不仅保留了第三纪孑遗植物和长白山特有植物种,而且还有亚热带、温带、亚寒带以及极地植物。区内植被类型主要由红松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草甸植被、高山苔原植被等组成,并从下到上依次形成四个植被分布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红松阔叶林带位于海拔720-1100m之间的玄武岩台地上。该植物带地势平缓,气候温湿,植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层次不甚清晰。乔、灌、藤、草、蕨等在这一植物带中都有多种分布。土壤多为典型暗棕壤,主要乔木树种有红松、长白落叶松、枫桦、椴树、色树、白桦等,局部潮湿地带生长着成片长白落叶松林,局部地块还生长着小片长白松(美人松)林。

  针叶林带位于海拔1100-1700m的倾斜玄武岩高原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红松与云、冷杉林,另一种是云、冷杉林。该植物带气候冷湿,植物层次清晰、整齐高大。土壤为针叶林土,土层较薄。主要乔木有红松、云杉、臭松、落叶松等,除针叶树之外,伴生有槭树、花楸等阔叶树,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生长细弱,而苔藓较多,被称为苔藓世界。

  岳桦林带位于海拔1700-2000m之间,位于火山锥体下部,坡度陡,气温低,降水多,湿度大,风力强,树木矮小弯曲。土壤为疏林草甸土、土层很薄。植被以岳桦矮曲林为主,并有少量耐寒的长白落叶松、云杉、冷杉、东北赤杨、花楸等。灌木主要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等。

  高山苔原带位于海拔2000m以上的长白山火山锥体中、上部,本带气候严酷,土层瘠薄,湿度很大,土壤为山地苔原土,植物种类稀少,高大乔灌木已绝迹,只有生长期短、开花集中、适应强冷风吹袭和高山日照的矮小匍匐灌木及地衣、苔藓等,形成了广阔的地毯式苔原,主要植物有杜香、牛皮杜鹃、笃斯越桔、高山罂粟、松毛翠等。

土壤

  由于地质地貌、成土母质、植被和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差异,形成了长白山明显的土壤垂直分布带谱,自下而上依次为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带、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带、亚高山疏林草甸土带和高山苔原土带。

  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带分布在海拔1100m以下的熔岩台地上,主要由火山碎屑和玄武岩风化而形成,土壤质地较粗,结构疏松,排水良好,土层中厚。地上植被以红松阔叶林为主。

  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带分布在海拔1100-1700m之间的坡地高原上,母质以火山喷出岩为主,上部覆盖有火山灰。植被以云冷杉为主,混生有岳桦及长白落叶松。草本植物盖度为40%左右。一般土层较薄,多在20-30cm。

  亚高山疏林草甸土带分布在海拔1700-2000m的火山锥体的下部,地貌为火山锥体。植被以岳桦矮曲林为主,伴生少量耐寒的长白落叶松,低洼及沟谷处有赤杨分布。土层很薄。

  高山苔原土带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上的火山锥体周围。土壤母质主要是火山碎屑和碱性粗面岩等。植被只有矮小的灌木、草本和地衣、苔藓等。由于气候寒冷,无箱期短,植物生长期亦短,有机质分解缓慢并大量积累,形成泥炭质。土层很薄,剖面层次不明显。

  除上述有规律的地带性土壤外,还有局部低洼地区分布的沼泽土和草甸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