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山一程”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5个用户的1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长相思·山一程'''</span><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长相思·山一程</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清·[[纳兰性德]]</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清·[[纳兰性德]]</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
+
<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br>
+
山一程,水一程,<br>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br>
+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br><br>
 +
风一更,雪一更,<br>
 +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br>
 
</span>
 
</span>
 
</center>
 
</center>
第11行: 第13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长相思(词牌)|长相思]]:[[词牌]]名,又名“吴山青”“山渐青”“相思令”“长思仙”“越山青”等。双调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
  
长相思:词牌名,又名“吴山青”“山渐青”“相思令”“长思仙”“越山青”等。双调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
+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底,[[三藩之乱]]平定。竖年三月,[[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随从)。这首词即作于作者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
 
+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
 
+
纳兰性德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月,随从皇帝东巡,出山海关。此词当作于这一时期。上片从白天行军写到晚上驻扎;下片写在营中卧听风雪的吼叫,思乡之情甚切。其中“夜深千帐灯”一句,取景新颖豪壮,深受王国维赞赏。
+
 
+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
 
+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值伴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当时纳兰性德年仅27岁,正值年轻气盛之时。但是全词读起来,却不让人轻松,似乎是有心无力之状。
+
  
  
第31行: 第25行: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br>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br>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帐:军营的帐篷。<br>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帐:军营的帐篷。<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帐篷外)整夜风雪交加,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帐篷外)整夜风雪交加,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span><br>
第39行: 第34行:
  
  
 +
[[文件:长相思·山一程题图.jpg|center|thumb|400px|长相思·山一程 题图]]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
  这首词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作者伴随康熙帝出山海关到盛京(沈阳)告祭祖陵途中。描写了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及夜晚风雪交加的情景,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意思是: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山一程,水一程”,描写旅程遥远漫长。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道路长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故园)。“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作为皇帝贴身侍卫)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那畔行”正是说明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榆关”,而是在“榆关”的“那畔”。“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那畔”犹如“那厮”,“那边”,“那处”。“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将士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
  下片“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意思是:帐篷外整夜风雪交加,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两个“一更”叠用,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景。这使作者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故园无此声”,是说故乡(北京)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
  总的来说,这首词写得很传神,很动情,然而壮观之处却体现不出作者的大气魄来,这可能源于他宦官家庭出身,父亲谨慎为官的教育,也可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某中不悦。不过这样一来,恰恰又集豪放与婉约于一体之大成,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得后人的喜爱和传诵。
 
+
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
 
+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
 
+
 
+
 
+
 
+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描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读者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词人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
 
+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伴随皇帝出行时的一路上的风景,也有山回水之意。“一程”又“一程”,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河又一河,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骑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就应该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榆关”就是山海关,作者是在伴随皇帝去山海关以外还有很远的长白山,“那畔行”正是说明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榆关”,而是在“榆关”的“那畔”。 “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那畔”犹如“那厮”,“那边”,“那处”,作者会脱口而出此俗语,很显然既有一种放松,也有一种不情愿。
+
 
+
“夜深千帐灯”这一句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一下那副场景吧,风雪中,夜幕下,在群山里,一排排营帐里透出的耀眼的灯光,景象该是何等的壮观!
+
 
+
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千帐灯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为什么夜深了,而仍然营火闪烁呢?这就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
 
+
 
+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词人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
 
+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入心的表现,满怀心事悄悄跃然纸上。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
+
 
+
“风一更,雪一更”,“更”是指时间,旧时夜里的一种计时单位,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形成了工整的对仗。“聒碎乡心梦不成”,夜里,寒冷的风雪吹打着帐篷,作者怎么也睡不着,失眠了,于是于寂寞无奈之中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因此才有“故园无此声”。其实并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以往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睡帐篷、听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的感觉到了风雪异乡旅客的情怀。由此才觉得“故园无此声”。
+
 
+
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聒碎乡心梦不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千帐灯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着一聒字,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
 
+
 
+
总的来说,这首词写得很传神,很动情,然而状观之处却体现不出作者的大气魄来,这可能源于他宦官家庭出身,父亲谨慎为官的教育,也可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某中不悦。不过这样一来,恰恰又集豪放与婉约于一体之大成,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得后人的喜爱和传诵。
+
 
+
 
+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
 
+
  
 +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作者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名家点评:
 
名家点评:
  
近代·文学家王国维《人间词话》:“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纳兰性德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月,随从皇帝东巡,出山海关。此词当作于这一时期。上片从白天行军写到晚上驻扎;下片写在营中卧听风雪的吼叫,思乡之情甚切。其中“夜深千帐灯”一句,取景新颖豪壮,深受王国维赞赏。
 
+
现代·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赵秀亭《纳兰丛话》:容若豪宕之作,往往只得半阕,后半即衰飒气弱。如《长相思·山一程》《采桑子·丁零词》皆如是。
+
 
+
现代·中国古代文学教授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
 
+
现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纳兰性德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月,随从皇帝东巡,出山海关。此词当作于这一时期。上片从白天行军写到晚上驻扎;下片写在营中卧听风雪的吼叫,思乡之情甚切。其中“夜深千帐灯”一句,取景新颖豪壮,深受王国维赞赏。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试题】
+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
参考答案: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2分)
  
答案
 
  
(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
+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2分)
+
参考答案: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练习二:
+
参考答案: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救救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久久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遍油然而生。
+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答案:
+
答案:C
 
+
(1)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2分,答出两句2分,答出其中一句1分)
+
 
+
(2)C
+
 
+
阅读练习三:
+
 
+
(1)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开头,一字反复出现,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
  
答案: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上片一程的反复,写诗人跋山涉水,一程又一程远行,表现了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下片一更的反复,写塞外风狂雪暴,彻夜不停,表现了塞外环境的苦寒。
 
  
(2)有人评价:聒碎乡心梦不成一句中,聒字用得灵脱。试赏析聒字的妙处。
+
6.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开头,一字反复出现,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聒,喧扰、嘈杂之意,写暴风雪搅扰得人彻夜难眠,美梦难成。既写出风雪之急,又表达出作者对暴风雪的厌恶之情。
+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上片一程的反复,写诗人跋山涉水,一程又一程远行,表现了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下片一更的反复,写塞外风狂雪暴,彻夜不停,表现了塞外环境的苦寒。
  
  
《长相思·山一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7.有人评价:聒碎乡心梦不成一句中,聒字用得灵脱。试赏析聒字的妙处。
  
  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
参考答案:聒,喧扰、嘈杂之意,写暴风雪搅扰得人彻夜难眠,美梦难成。既写出风雪之急,又表达出作者对暴风雪的厌恶之情。
  
  
 +
8.《长相思·山一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
参考答案: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
+
+
+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
  
【答案】
 
(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
 
  (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纳兰性德]](1655—1685年),[[清代]]词人。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正黄旗人。[[明珠]]的长子。[[康熙]]十四年(1675)殿试赐[[进士]]出身,做过[[康熙帝]]的侍卫,深得宠信。诗文词均有作品,但以词扬名。作词以[[五代]][[北宋]]为宗,以[[小令]]见长。词作多为抒写个人的相思离别和哀感闲愁,缺乏现实内容。风格接近[[李煜]]。情调感伤,低沉哀怨,多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真挚自然、凄清婉丽是纳兰词的主要风格。著有《通志堂集》。曾从徐乾学受经学,经学著作有《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及《大易集议萃定》等。
  
== 参考 ==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
 
*[[唐诗三百首]]
 
*[[《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学习软件|《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目录]]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
 
*[[中华古诗词经典名句]]
 
  
  

2022年7月3日 (日) 16:30的最后版本

长相思·山一程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诗题与背景: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长相思词牌名,又名“吴山青”“山渐青”“相思令”“长思仙”“越山青”等。双调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底,三藩之乱平定。竖年三月,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随从)。这首词即作于作者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


逐句释义: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程:道路,路程。
  榆(yú)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帐:军营的帐篷。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帐篷外)整夜风雪交加,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风一更,雪一更:指整夜风雪交加。更(gēng):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山一程 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词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作者伴随康熙帝出山海关到盛京(沈阳)告祭祖陵途中。描写了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及夜晚风雪交加的情景,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意思是: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山一程,水一程”,描写旅程遥远漫长。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道路长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故园)。“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作为皇帝贴身侍卫)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那畔行”正是说明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榆关”,而是在“榆关”的“那畔”。“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那畔”犹如“那厮”,“那边”,“那处”。“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将士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下片“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意思是:帐篷外整夜风雪交加,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两个“一更”叠用,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景。这使作者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故园无此声”,是说故乡(北京)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总的来说,这首词写得很传神,很动情,然而壮观之处却体现不出作者的大气魄来,这可能源于他宦官家庭出身,父亲谨慎为官的教育,也可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某中不悦。不过这样一来,恰恰又集豪放与婉约于一体之大成,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得后人的喜爱和传诵。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作者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名家点评: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纳兰性德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月,随从皇帝东巡,出山海关。此词当作于这一时期。上片从白天行军写到晚上驻扎;下片写在营中卧听风雪的吼叫,思乡之情甚切。其中“夜深千帐灯”一句,取景新颖豪壮,深受王国维赞赏。


试题精选: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参考答案: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2分)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参考答案: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久久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答案:C


6.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开头,一字反复出现,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上片一程的反复,写诗人跋山涉水,一程又一程远行,表现了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下片一更的反复,写塞外风狂雪暴,彻夜不停,表现了塞外环境的苦寒。


7.有人评价:聒碎乡心梦不成一句中,聒字用得灵脱。试赏析聒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聒,喧扰、嘈杂之意,写暴风雪搅扰得人彻夜难眠,美梦难成。既写出风雪之急,又表达出作者对暴风雪的厌恶之情。


8.《长相思·山一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年),清代词人。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正黄旗人。明珠的长子。康熙十四年(1675)殿试赐进士出身,做过康熙帝的侍卫,深得宠信。诗文词均有作品,但以词扬名。作词以五代北宋为宗,以小令见长。词作多为抒写个人的相思离别和哀感闲愁,缺乏现实内容。风格接近李煜。情调感伤,低沉哀怨,多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真挚自然、凄清婉丽是纳兰词的主要风格。著有《通志堂集》。曾从徐乾学受经学,经学著作有《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及《大易集议萃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