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阳澄湖大闸蟹

阳澄湖大闸蟹江苏省苏州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2005年5月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阳澄湖大闸蟹”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阳澄湖大闸蟹,又名金爪蟹。产于苏州阳澄湖。蟹身不沾泥,俗称清水大闸蟹,体大膘肥,青壳白肚,金爪黄毛,肉质膏腻。农历9月的雌蟹、10月的雄蟹,性腺发育最佳。煮熟凝结,雌者成金黄色,雄者如白玉状,滋味鲜美。

在民间,素有“九雌十雄”的说法,指农历九月雌蟹长足,“膏”多味美,十月份雄蟹丰满,“膏”多肥佳,是品蟹的好时节。阳澄湖湖水清澈,湖底坚硬,水草丰茂,延伸宽阔,气候得宜,是养殖大闸蟹的最佳湖段。特殊的环境,使阳澄湖大闸蟹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四大特征:青背、白肚、黄毛、 金爪。

大闸蟹是河蟹的一种,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在中国北起辽河南至珠江,漫长的海岸线上广泛分布,其中以长江水系产量最大,口感最鲜美。一般来说,大闸蟹特指长江系的中华绒螯蟹。 过去大闸蟹在长江口近海产苗,长成幼蟹后,逆长江洄游,生长在长江下游一带的湖河港汊中。作为螃蟹的一种,大闸蟹的营养较高,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和维生素A、磷脂的含量也较高。中医讲跌打损伤、骨折淤肿之人最适宜食用,对结核病的康复也有帮助。蟹肉中的蛋白质属于优质蛋白,而且特别容易消化吸收。优质蛋白中的一些氨基酸对于伤口愈合和抗感染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精氨酸,作为条件氨基酸有利于增加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和手术后伤口愈合;具有刺激胰岛素分泌、促进肌肉组织生长和增强肌体免疫力的作用。大闸蟹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含量也很高,对于保护黏膜上皮组织、软化血管和抗衰老都有益处。另外,大闸蟹中硒的含量可以达到每百克56.7微克。硒是人体所需的重要微量元素,发现含硒高的食物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尤其是有一定的预防肿瘤和癌症的神奇功效。

阳澄湖大闸蟹先后获得了绿色食品、江苏名特优新农产品博览会最佳产品奖、全国水产业质量放心国家标准产品、中国十大名蟹、全国知名大闸蟹十佳名优品牌等荣誉称号。2019年12月23日,第五届中国农业品牌年度盛典在成都通威国际中心开幕,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江苏阳澄湖大闸蟹等品牌入选。2020年7月27日,阳澄湖大闸蟹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阳澄湖大闸蟹
阳澄湖大闸蟹

产品特点

外观形态

阳澄湖大闸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个体强壮厚实,煮后呈亮橘红色,口味鲜甜。阳澄湖大闸蟹形成的与众不同的四大特点:一是青背,阳澄湖蟹壳成青灰色,平滑而有光泽;二是白肚,贴泥的脐腹,晶莹洁白;三是黄毛,脚毛长黄挺拔;四是金爪,阳澄湖蟹爪金黄坚挺有力,放在玻璃上能八足挺立,双螯腾空。

营养价值

阳澄湖大闸蟹营养丰富,其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高于其它陆生和水生动物,是肉类维生素B2的5—6倍,比鱼类高出6—10倍,比蛋类高出2—3倍。维生素B1及磷的含量比一般鱼类高出6到10倍。

每一百克螃蟹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7.5克,脂肪2.8克,磷182毫克,钙126毫克以及铁2.8毫克。螃蟹壳除含丰富的钙外,还含有蟹红素、蟹黄素等。

药用价值

据《本草纲目》记载:螃蟹性味咸、寒,有小毒。归经入肝、胃。具有舒筋益气、理胃消食、通经络、散诸热、散淤血之功效。蟹肉味咸性寒,有清热、化淤、滋阴之功,可治疗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过敏性皮炎。蟹壳煅灰,调以蜂蜜,外敷可治黄蜂蜇伤或其他无名中毒。蟹肉对各种癌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研究发现,蟹壳含有一种物质——甲壳质,甲壳质中可提炼出一种称为ACOS—6的物质,它具有低毒性免疫激活性质,动物实验已证实,该物质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甲壳质是世界上唯一含阳离子的可食性动物纤维,也是继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以外的第六生命要素。它还是大自然中唯一带正电高分子物质。一旦进入人体,能敏锐地抓住带负电的脂肪酸,将之包覆,拒绝被肠道吸收,并排出体外。它的纤维不断激化着消化道的蠕动,让食物加速通过消化道。因此,它和“安全减肥”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它的纤维可以与脂肪及胆固醇结合,避免它们被吸到血液中。从甲壳质内萃取的几丁质及其纯化而成的几丁聚糖,能活化人体细胞,调整自律神经与荷尔蒙分泌,促进人体机能的健康运作。科学实验证明:几丁聚糖能够抑制小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来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的浓度,使其不能沉积在肝脏中,防止脂肪肝的发生。同时,几丁聚糖能减少人体对氯离子的吸收,促进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压。

阳澄湖大闸蟹
阳澄湖大闸蟹

区域种类

面积120平方千米的阳澄湖分为西湖和东湖两部分,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管辖,东湖主要位于苏州吴县市(今苏州市吴中区)境内,产自东湖的大闸蟹俗称为苏州阳澄湖大闸蟹;而位于苏州市和上海之间的西湖,主要位于昆山市巴城镇,这里的大闸蟹因此被称为巴城阳澄湖大闸蟹

由于阳澄湖大闸蟹产区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因此催生了苏协与巴协两家行业协会。这两个协会分别为各自属下的养殖户颁发正宗阳澄湖大闸蟹防伪戒指——正宗阳澄湖大闸蟹身份证,每只螃蟹都有一个惟一编码的证书,即阳澄湖大闸蟹防伪证书也有两种。

阳澄湖大闸蟹(细节)

产地环境

阳澄湖位于东经120°39′—120°51′,北纬31°21′—31°30′,在江苏省苏州市境内,西南离苏州市区约10千米,东距上海市约60千米,北离长江约30千米,是江苏省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阳澄湖周围有巴城湖、傀儡湖、鳗鲡泾,南有青剑湖,西有盛泽荡等与之相邻的5个小型湖泊共同组成了阳澄湖群。

阳澄湖是由古太湖在逐步演变、淡化过程中分化出的阳澄湖群的一个中心湖泊,南北长17.0千米,东西最大宽8.0千米,平均宽7.0千米。阳澄湖湖形不规则,湖岸曲折多褶,岸滩延伸宽阔,湖底平坦,底质坚硬,并由东北向西南逐步倾斜。阳澄湖总面积113千米,湖中有两条带状圩埂纵贯南北,将该湖自然分为东湖、中湖、西湖三部分。东、中、西三湖彼此间均有河流港汊相互贯通而汇为一体。其中东湖49.12千米,平均水深1.33米—2.5米,中湖32.01千米,平均水深1.3米—3.0米,西湖31.87千米,平均水深1.4米—4.5米。阳澄湖高程为海拔吴淞基面2.9米,蓄水量2.3210米,平均水深2.05米,最大水深位于西湖南端实测达5.2米—5.8米,是湖区土著水产生物越冬处所。周边10千米内除有5个小型湖泊组成阳澄湖为中心的湖群外,其余是土地肥沃的万顷平原水稻种植区。独特的湖貌特征和周边环境为湖区提供了极为丰盈的初始营养物质,从而为阳澄湖大闸蟹生长育肥所需的饵料生物的生长繁茂奠定了基础。

阳澄湖是长江下游南岸第一个中型淡水湖泊,水源与太湖同属长江水系,但比太湖距离长江更近,长江水经望虞河、浒浦河、元和塘、白茆塘、张家港七浦塘、杨林塘、浏河等通江河道及太湖水经望虞河、元和塘、娄江等湖道流经湖周的盛泽荡、鹅真荡、漕湖、昆承湖、巴城湖、傀儡湖、鳗鲡湖、金鸡湖、黄天荡等小型湖泊和沿湖大小92条河港流入或泄出。组成了独特而十分发达的水系,其水源不仅充沛,且有周边环绕的众多子湖和河道的缓冲、过滤调蓄,水位稳定。再加上整个湖泊西深(上游)东(下游)浅,来水入湖后又一次得到了缓冲和沉淀,使得水流舒缓,平均水流一般在0.03米/秒—0.06米/秒,水质清澄而又水量充沛。

又因阳澄湖位于长江与太湖之间,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水系特征使阳澄湖成为吞吐性湖泊的水文特征,其流型分为顺流型和逆流型,两种流型共有五种流态,顺流型有西进东出、有西进南出和有西进北出为主的三种流态,其中又以前两种流态最为常见;逆流型有北进南出和东进南出为主的两种流态。但由于长江水利建设的因素,阳澄湖水文的流型和流态的变化与引排长江水密切相关,当伏汛期(或长江落潮)湖水位高于长江水位时,可由通江河道自流排江,当伏旱期(或长江涨潮)水位低于长江水位时,亦可由通江河道自流引江,并可通过沿江闸门来调节和控制阳澄湖的水位。因而阳澄湖自古至今,不管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控制,其水位均相对稳定。水位变化特征是高水位持续期长,达五个月(6—10月)之久,水位变化平缓,变幅一般在1.2米以下。查阅历史资料省内其他湖泊的水位变幅均在1.5米以上。相对稳定的水位对阳澄湖大闸蟹的栖息、蜕壳极为有利。

湖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8℃,1月份平均气温3.0℃,7月份平均气温28.5℃,年平均无霜期233天;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1033.0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456.1毫米(1975年),最小降水量553.8毫米(1978年),年内6—9月平均降水量505.0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50.3%。其气候特征吻合于长江中华绒螯蟹的生殖洄游、溯江入湖生长育肥等的生活习性,为阳澄湖大闸蟹的优良品质提供了先决条件。

阳澄湖大闸蟹(公蟹与母蟹)

由于阳澄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水系、水文、水源和湖岸曲折多褶,岸滩宽阔,底部平坦等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水产生物资源。

①离长江入海口近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华绒螯蟹经浅海交配产卵后在溯江中逐步从蚤状幼体发育变态成大眼幼体后能在第一时间进入阳澄湖,其质量、活力、数量及入湖时间上都达到最佳。

②曲折多褶的湖岸线、宽阔的岸滩、充沛的水量、舒缓的水流、稳定的水位、适中的水深,使湖区饵料生物丰富多样,经苏州大学等实测和考查历史资料:湖区水生植物有22种,其中河蟹喜食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草、角茨藻等为优势种。从每年4月底萌芽生长,至6月份透出水面,生物量高达1026克/米。覆盖率在6月份达32%,8月份达70%,12月份下降到24.82%;浮游植物有8门67属(种),生物量3600—254700个/升,平均达38668个/升,冬季夏季生物量达130.86万个/升。

水生动物有浮游动物4类30种,生物量平均达2121.42个/升;底栖动物有30属,平均生物量214.31克/米,平均密度116.58个/米(其中螺类占58.3%,平均生物量47.87g/米;虾类占16.7%;蚌类占16.7%);鱼类有10目19科46属、67余种,近年为改善湖区水质,控制浮游生物量,维护鱼类种群结构,阳澄湖渔管会每年放流花白鲢鱼苗鱼种2000多万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丰茂的水生植物和贝类资源,大大提高了水体的自净功能,不仅使水体清澄透澈,光照透射强、溶解氧含量高,亦为大闸蟹提供了大量适口、鲜嫩的饵料生物和创造了优越的栖息、生长育肥环境。其独特之处是大闸蟹长期在水质清澄、湖底质硬的水草丛中觅食攀爬,久而久之形成了“青背、白肚”的特征。

阳澄湖距长江较近,仍是典型的淡水湖泊。其水型为重碳酸盐类钙组二型,属软水型。在苏南8个大中型湖泊中,其湖水化学组成中钙离子含量高居第二位,达23.78米克/升,而镁离子含量亦高居第三位,达6.0米克/升,总硬度同样高居第二位,达1.68米克/升,PH值7.3—8.6之间,呈微碱性;溶解氧8.5—17.34米克/升,透明度平均达1.33米。这充分说明阳澄湖的水质非常适合大闸蟹生长,尤其是丰富的钙、镁离子对大闸蟹的蜕壳、壳质的发生、壳质的色泽和硬度的形成极为有利。形成了阳澄湖大闸蟹壳薄而又坚韧的特征。

综上所述,阳澄湖大闸蟹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发达而相对独立的水系,曲折多褶的湖岸,延伸宽阔的岸滩,平坦质硬的湖底,适中的水深、稳定的水位、充沛的水源、舒缓的水流、良好的水质、温和的气候、丰富多样的饵料资源等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综合影响下孕育了青背白肚、黄毛、金爪、体壮的外观特征及桔红色的蟹黄、白玉似的脂膏、洁白细嫩的蟹肉,口感微甜、味道鲜美,色、香、味三极的内在品质。并有着优异的内在生化成份。

阳澄湖大闸蟹(蟹黄、蟹膏)

历史人文

中国已有近5000多年的吃蟹历史。在长江三角洲,考古工作者在对上海青浦的淞泽文化、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层的发掘时发现,在先民食用的废弃物中,就有大量的河蟹蟹壳。这表明中国人吃蟹的历史十分悠久。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人们发现,在中国三个地区生长的河蟹品质最好:地处苏皖两省的古丹阳大泽河蟹——花津蟹;河北白洋淀河蟹——胜芳蟹;江苏阳澄湖河蟹——阳澄湖大闸蟹。

《辞海》(1999缩印版第506页)中载道:“阳澄湖……水产资源丰富,富灌溉、养殖之利,以产河蟹著名。”阳澄湖大闸蟹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鲁迅先生曾曰:“第一食蟹者为天下勇敢之最,传说为巴解也。”据传大禹治水时期,有个叫巴解的督工率领一批民工在阳澄湖边治水,工棚口的火堆引来黑压压一片“夹人虫”,上岸行凶咬人,在稻田咬断稻根,偷吃谷粒。晚上,巴解率众人在工棚边开沟筑壕,灌进沸水,升起火把,“夹人虫”席卷而来,纷纷跌入壕沟中死去。被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令人开胃的鲜香美味。巴解闻到香味,大着胆子第一个品尝了“夹人虫”。从此,阳澄湖蟹就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们为了感激敢为人先的巴解,把巴解的"解"字下面加了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并塑像于昆山巴城,诚为敬仰先民大智大勇之创世精神。

历史上,古丹阳大泽包括:丹阳湖、石臼湖、固城湖、南漪湖以及周边地区一大片低洼湿地,面积近300万亩。这块湿地横跨苏南和皖南,呈三角形号称河蟹“金三角”。在这三大名蟹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数古丹阳大泽的“花津蟹”。

唐代时阳澄湖大闸蟹就作为贡品送进京城,《吴郡志·风俗》上记载,吴人喜食蟹,昆山蔚州村(现为巴城镇绰墩山村)产蟹“大而肥美,土人藏之,鬻于市,俗谓之看灯蟹”。宋朝傅肱所著作的《蟹经》一书中记载道:“江浙诸郡皆出蟹,而苏尤多。”位于阳澄湖畔的郁州吴塘蟹,更是肉肥黄多,味道鲜美,其中最肥大的,据莫旦《苏州赋》注释云:“有及斤一枚者”,一只大蟹要一斤重。

吃大闸蟹是一种季节性的享受,唐代诗人李白曾赞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1993年,苏州市政府成立了吴县市相城阳澄湖水产养殖总场,1997年成功注册“阳澄湖”牌这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标并对阳澄湖湖区的养殖业进行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003年吴县市湘城阳澄湖水产养殖总场更名为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大闸蟹集团公司。

2009年阳澄湖镇作为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后,成立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总面积5.76万亩,总投资20亿元,2012年园区被农业部评为“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3年,阳澄湖大闸蟹产量超2000吨,产值8.6亿元。

阳澄湖大闸蟹(食法)
阳澄湖大闸蟹(做法)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域范围以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域范围的请示》(苏府呈[2004] 251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江苏省苏州市自然形成的阳澄湖水域(113平方千米)。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中华绒螯蟹。

(二)蟹种培育。

1.亲本为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由长江水域自然生长或从国家原种场及阳澄湖亲本基地培育而成。

2.大眼幼体经由专业中华绒螯蟹育苗场繁育而成。

3.一龄蟹种由阳澄湖水域的蟹种培育基地培育而成规格为80至200只/千克。

(三)成蟹养殖。

1.采用无毒无害材料固定成面积2公顷左右的方形或长方形的网围为养殖区。

2.环境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pH值7.0至8.5,溶解氧稳定在5米克/L以上。水深1.5至2.0米,透明度40厘米以上,水流平缓,水位落差≤150厘米,湖底平坦,底质硬,淤泥厚度<30厘米,有较丰富的饵料生物资源,其中水生植物生物量>500克/平方米,覆盖面≥40%;底栖动物生物量>100克/平方米。

3.放养:在12月至翌年3月清除养殖区敌害和凶猛鱼类,移植水草和投放活螺蛳每亩300至500千克。放养的规格80至200只/千克的扣蟹,密度300只/亩,蟹种规格一致,蟹体清洁,活动敏捷。放养前应进行蟹体消毒。

4.饲养管理:平时注意防汛防台。在生长旺期养殖区天然饵料资源减少时应适当投喂淡水小杂鱼、虾、螺、蚬等动物性饲料和玉米等植物性饲料,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至10%。饲养期间不得使用国家禁用药物和饲料添加剂。

5.饲养周期:不低于6个月。

6.亩产量:30千克至40千克。

7.9月中下旬开始起捕上市,上市规格特级雄蟹≥200克,雌蟹≥150克;一级雄蟹≥150克,雌蟹≥125克;二级雄蟹≥125克,雌蟹≥100克。

(四)质量特色。

主要特征是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蟹脚坚硬结实,橙黄色的蟹黄,白玉似的脂膏,洁白细嫩的蟹肉,口感微甜,味道鲜美。粗蛋白雌蟹≥15.1%,雄蟹≥15.4%;粗脂肪雌蟹≥9.5%,雄蟹≥7.1%。

专用标志使用

在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设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机构提出申请,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