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历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尔巴尼亚历史( history of Albania),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部,西濒亚得里亚海和爱奥尼亚海,北部与东部同南斯拉夫接壤,东南部同希腊毗邻,面积28748平方公里。2011年普查人口为2,821,977。

罗马统治时期(公元前167~公元395)

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阿尔巴尼亚系由伊利里亚人的一个部落阿尔巴尼亚或阿尔巴诺而得名。公元前167年,伊利里亚各部落被罗马征服,阿尔巴尼亚成为罗马行省的一部分。

阿尔巴尼亚是罗马通向巴尔干各省以及东方各国的交通要道,著名的“埃格纳提亚大道”经过这里,交通便利促进了经济发达和城市繁荣,罗马的法律促进了奴隶制度的发展。4世纪末,阿尔巴尼亚居民开始信奉基督教。

拜占廷统治时期(395年~15世纪下半期)

395年,罗马帝国发生分裂,阿尔巴尼亚成为拜占廷帝国的偏远省分,从4世纪末到5世纪,哥特人和匈奴人相继侵入。蛮族入侵和奴隶、隶农的反抗,导致奴隶制度的解体,7、8世纪后,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出现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拜占廷帝国由于长期战争,无力保卫边疆,异族继续入侵。从9世纪末到11世纪初,阿尔巴尼亚处于保加利亚王国统治之下。12世纪,诺曼人两度大举入侵,13世纪,威尼斯人、那不勒斯人、塞尔维亚人相继侵占阿尔巴尼亚领土。14世纪中叶,阿尔巴尼亚成为塞尔维亚王国的一部分,由于封建关系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不断提高,城市相继出现和发展,主要城市有都拉斯、斯库台、发罗拉、培拉特。14世纪80年代末,塞尔维亚国家瓦解后,在阿尔巴尼亚土地上形成几个较大的封建公国。它们之间进行着频繁的兼并战争,15世纪30年代,土耳其人利用阿尔巴尼亚的封建割据,占领了阿尔巴尼亚。1443年,阿尔巴尼亚人民在斯坎德培领导下,举行反抗土耳其人统治的总起义(见彩图)。失败后,奥斯曼帝国确立了在阿尔巴尼亚的军事封建统治。

土耳其人统治时期(16世纪初~1912年)

奥斯曼帝国将阿尔巴尼亚全部土地收归国有,划分为许多领地(采邑),分别赠与武职和文职封建主,称为提马尔。广大农民沦为农奴,不能离开提马尔,必须向封建主和国家缴纳地租和人头税。不愿效忠苏丹的原封建主丧失了土地。阿尔巴尼亚人民被迫改信伊斯兰教。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阿尔巴尼亚封建主的独立运动不断加强,从18世纪下半叶起,形成两个独立的阿尔巴尼亚帕夏区:布沙特利家族的斯库台大帕夏区统治着北半部,阿里·台佩莱纳家族的艾奥尼纳大帕夏区统治着南半部。1832年,土耳其人被迫废除提马尔制度。19世纪70年代,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878年,阿尔巴尼亚第一个民族主义组织阿尔巴尼亚同盟成立,提出自治要求。1881年5月,遭土耳其镇压。1911年再次起义,8月起义失败。1912年春,阿尔巴尼亚人民举行了总起义(见阿尔巴尼亚1912年总起义),同年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告独立。

独立时期(1912~1939)

1913年7月,俄、英、法、德、奥、意六国伦敦会议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但又把它置于6国控制之下。根据会议的决定,阿尔巴尼亚的领土被缩减一半:科索沃划归塞尔维亚,北伊庇鲁斯划归希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尔巴尼亚被意大利、塞尔维亚和希腊的军队共同占领。1920年1月。阿尔巴尼亚各界人士在卢什涅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新政府,定都地拉那。阿尔巴尼亚的各种政治力量在国内问题上发生了意见分歧:一派主张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一派主张实行土地改革,发展经济,为国家的民主化而斗争。1922年,地主保守派代表A.索古担任总理。1924年6月,阿尔巴尼亚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主力量推翻了索古政府,建立了以F.诺利为首的民主政府。政府颁布了施政纲领,提出了民主革命的基本要求:在政治方面,要求通过自由的和直接的选举建立民主制度;在经济方面,要求根除封建主义,使农民摆脱地主的压榨与剥削,鼓励发展民族资本;在外交方面,同大多数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同年12月,索古发动政变,推翻诺利政府,建立了独裁政权,1925年1月,索古宣布阿尔巴尼亚为共和国,自任总统;1928年9月,他又宣布阿尔巴尼亚为君主国,自称索古一世,对内实行反民主政策,对外投靠法西斯意大利。

意德法西斯占领时期(1939~1944)

1939年4月7日,意大利军队占领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人民展开反对法西斯占领者的斗争。1941年11月8日,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成立(见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在共产党领导下,阿尔巴尼亚人民结成反法西斯民族解放阵线,展开了武装斗争。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德国军队取代意大利军队占领阿尔巴尼亚,向解放区发动进攻。游击队打败敌人的进攻,解放大部分国土。1944年10月,在培拉特召开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会议第二次会议;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改为阿尔巴尼亚民主政府,由E.霍查担任总理。1944年11月17日,地拉那解放;11月29日,阿尔巴尼亚全国解放。

人民政权时期(1944~ )

1945年12月,以共产党为首的民主阵线在全国第一次选举中获胜。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1946年实现了工业和主要生产资料的国有化。1947年,实行土地改革。经过4个五年计划,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49年11月23日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0年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已从1948年的8%增长到57%,阿尔巴尼亚由欧洲最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农业国,但人均收入仍是欧洲最低的。1976年12月宣布国名改为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85年霍查去世,由R.阿利雅接任党中央第一书记,开始逐步摆脱锁国状态,与欧洲国家恢复外交关系。

1990年,阿尔巴尼亚自劳动党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拉米兹·阿利雅的政府开始推行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对自由经济、反对派、宗教、媒体的严厉管制逐渐放宽,开放曾封闭已久的国境和旅游业,与苏联和美国的外交关系恢复正常化,并先后于1990年7月和1991年3月15日与苏联和美国复交。

1991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宣布放弃一党制,实行多党制。同年4月26日,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是东欧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后一个结束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国家,并意味着阿尔巴尼亚结束了持续46年的极左斯大林主义-霍查主义统治。1992年,阿尔巴尼亚当局删除了阿尔巴尼亚国旗上象征共产主义的金边红色五角星。

但是在阿尔巴尼亚政府推行民主化之初,国家的经济问题依然严峻,而有组织犯罪加上与塞尔维亚的紧张关系,科索沃战争及难民等也曾经是阿国社会所面对的严重问题。阿尔巴尼亚政府正积极地处理过高的失业率、普遍的贪污、荒废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与高层政府官员有关联的有组织犯罪网络以及政敌的分裂,现在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1997年,阿尔巴尼亚因多个金字塔骗局组织破产,造成严峻的经济问题,发生大规模骚乱。民众认为政府无力解决问题,官员们更有可能是为了利益而成为骗局背后的推手。问题愈演愈烈,后来更演变成内战。动乱最终被由法国、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地利、丹麦等8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维和部队平息。

2009年4月,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加入北约标志阿尔巴尼亚完全成为西方阵营的一部分。

2014年6月,欧盟已接纳阿尔巴尼亚为欧盟候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