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题与背景: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行:歌行,一种诗歌体裁。

  关于此诗写作的年代,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第二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逐句释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或战争烟尘)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城墙仿佛要被摧倒;守城将士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鳞鳞金光,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摧毁;倒塌。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有版本作“向月”。向,向着,对着。
  金鳞:(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排开,铺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角声:军队的号角之声。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指军事位置重要的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一作“塞土”。塞,指边界上险要地方。
  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古今注》云:秦筑长城,土皆紫色,故曰紫塞。《炙毂子》云:“燕脂,本阏氏,以红花作,故曰燕脂。”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结。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半卷着红旗,军队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报:报答。
  君:君王,君主,帝王。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之意。
  玉龙:宝剑的代称。


雁门太守行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出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这首诗的特点是以艳景写悲壮。诗中用了许多表现色彩的词语。如黑云、金鳞、燕脂、紫、红旗、黄金台、玉龙等,把全诗写得浓装艳抹,绚烂浓丽。这与古代一般描写战争的诗篇总是写得凄凄惨惨大相径庭。

  开头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战争形势的紧迫,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敌人来势凶猛,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的描写,再以“欲摧”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刻画了危险的情状。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第二句转写我方守军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准备应战的情形。“甲光”,指战士盔甲日光照射下闪耀着鳞鳞金光,“开”字,下笔劲拔,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这两句一抑一扬,状景含情,褒贬分明。描绘的画面栩栩如生,形象感人:敌军如黑云翻滚,凶猛的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三四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上句点明时令,下句交代作战地点。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对这场与强敌拼死的厮杀描写,一语不及兵刀交加的情景,只用“秋色里”“角声满天”暗示出来。“角声满天”不就是催战的鼓角齐鸣,声震天地么。“紫”指塞上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土血流遍地的结果,即牺牲的重大,烘托出战斗的激烈。

  五六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被围孤城的戍边将土寒夜突围,奇袭敌军的情景。“半卷红旗”写风大,表现出败阵后的低抑气氛。“临易水”,使人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那样—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暗示出将土们已作好为国捐躯的准备。“霜重鼓寒”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声不起”,是用鼓声不振写军势将烈,已流露出浓重的悲剧气氛。后一句写虽然鼓声不起而仍在敲击,说明虽败而心志不屈。寒秋深夜,霜严风劲,战鼓嘶哑,红旗半卷,边地将士进军易水,夜袭敌兵的情景,俨然如画。一个“临”字,刻画出边地将土突围的威猛气势和必胜信念。一个“重”字,把寒冷描摹得好像有斤两可称,气氛低沉。这两句语言凝练,景象苍凉,荡人肺腑。

  末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作者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作者生活在国势日衰,战乱纷起的唐朝后期,西有吐藩扰边,北有回纥、奚、契丹作乱。他们各霸一方,时而联合叛上,时而恃强兼并,个个虎视眈眈,欲吞王室。作者作为唐宗室后裔,尽管平生倍受压抑,壮志未酬,但对于藩镇势力是切齿痛恨的。他希望朝廷能像燕昭王那样选贤任能,平定四海。这种思想反映了人民反对分裂,反对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


  李贺的诗歌往往往具有奇谲求新、独树一帜的特点,在该诗中就有鲜明的表现。贯串在他的艺术创造中的是想象力惊人的丰富奇特,简直近于奇诡,脱尽常规,出人逆料,新奇引入。这一显著特点广泛表现上选材谋篇、描写造境、遣词用字各个方面。

  想象丰富。由藩镇叛乱猖獗凶猛的气势,想到滚滚黑云弥漫,笼罩整个边城,进而再想到孤城危急,惨杀将临,可谓涉想新奇。诗末,诗人想象的羽翼一跃而飞腾到“黄金台”上,充分表现出他报国的强烈感情。这种丰富的想象,既突出了诗的主题,又开拓了诗的境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构思新奇。这首诗是写战事的,但却没有只字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而是着重渲染气氛、通过战斗,气氛的层层渲染,步步蓄势,使作品的主题鲜明而又突出。“黑云压城”、“金鳞开”,写出了形势危急的紧张气氛;“角声满天”、“凝夜紫”,写出了战斗的激烈气氛;“临易水”、“声不起”,写出了悲壮的气氛,这就为作者抒发壮志创造了一个典型的氛围,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色彩秾丽。作者善于着色,以色感人。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易用艳丽的色彩来描绘,但这首诗几乎句句有鲜明的色彩。作者巧妙地把金色、胭脂色、紫色、红色,以及黑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如运用“黑”、“金鳞”等词,使描绘的对象,景物色调更加秾丽鲜明。我们初看“黑云”句,感到不知作者要说什么,待看罢“甲光”句,细细品味,才觉豁然开朗。作者以奇丽炫目的色彩对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气势生动,神采丰满的边防将士守城图。又如,用 “胭脂”来描绘边防将土的血迹,给人以惨痛之感,等等。这些秾丽的色彩描绘,饱含着作者对守边将士的炽热感情,对叛兵的切齿痛恨。既奇诡又新颖,表现了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这样写,不仅突出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性,更重要的是加重了作品惨烈悲壮的战斗气氛,使作品具有了浑融浓郁的意境。

  动静相生,以静衬动。作者从“动”和“静”的不同角度对战斗气氛进行烘托渲染,增强了激战的真实感。军临易水,速行悄然,动中有静,鼓音沉哑,槌击无声,静中有动。这些都给人以杀斗惨烈的实感。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阴云蔽天,忽露赤日,实有此景(“黑云压城”二句下)。字字锤炼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

  高棅《唐诗品汇》:刘云:有此一语方畅(“角声满天”句下)。此等景不可无(“塞上燕脂”二句下)。起语起。赋雁门著紫土本嫩。后三语无甚生气,设为死敌之意偏欲如此,颇似败后之作。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语少而劲,转出死敌意,愤咽。范梈曰:作诗要有惊人句。语险,诗便惊人。如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照日金鳞开”,此等语,任是人道不出。周敬曰:萃精求异,刻画点缀,真好气骨,好才思。顾璘曰:词奇而俊,前辈所称。陆时雍曰:“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二字难下;“霜重鼓寒声不起”,语甚有色。周珽曰:今观其全首,似为中唐另树旗鼓者。至末二句,雄浑尤不减初、盛风格。……长吉诗大抵创意奥而生想深,萃精求异,有不自知为古古怪怪者。他如《剑子》、《铜仙》等歌什,辄多呕心语,宜为昌黎公所知重也。

  黄淳耀、黎简《李长吉集》:黎简:“声满天地”似昌黎“天狗堕地”之作篇中活句,贺其不愧作者。“霜重”句即李陵“兵气不扬”意。写败军如见(“半卷红旗”二句下)。以死作结势,结得决绝险劲(末二句下)。

  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杜诏: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皆极写忠诚慷慨。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沉雄乃尔(“黑云压城”二句下)。警绝(“霜重鼓寒”三句下)。

  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此篇盖咏中夜出兵,乘间捣敌之事。“黑云压城城欲摧”,甚言寒云浓密,至云开处逗露月光与甲光相射,有似金鳞。此言初出兵时,语气甚雄壮。“角声满天”,写军中之所闻;“塞上胭脂”,写军中之所见。“半卷红旗”,见轻兵夜进之捷;“霜重鼓咽”,冒寒将战之景。末复设为誓死之词,以答君上恩礼之隆,所以明封疆臣子之志也。”

  王谠《唐语林》:李贺以歌诗谒韩愈,愈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有篇《雁门太守》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缓带,命迎之。

  王得臣《麈史》:长吉才力奔放,不惊众绝俗不下笔,有《雁门太守》诗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射日金鳞开。”王安石曰:“是儿言不相副也。方黑云如此,安待向日之甲光乎?”

  薛雪《一瓢诗话》:李奉礼“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阵前实事,千古妙语。王荆公訾之,岂疑其黑云、甲光不相属耶?儒者不知兵,乃一大患。


试题精选: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分)

  参考答案:要点: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视死如归,忠君报国)。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处。(3分)

  参考答案:

  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1分)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1分)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1分)

  示例②: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1分)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1分)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1分)

  示例③:在色彩和形象上,(1分)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1分)渲染了紧张气氛。(1分)


  3.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2分)


  4.下面对本诗理解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参考答案:C


  5.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 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 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 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 献身。

  参考答案:C


  6.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2分)

  参考答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7.李贺写诗,真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8.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压”“开”两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压”字写敌人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应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把敌人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开”写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9.发挥联想和想象,描摹一下“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响起来,鏖战从白天持续到夜晚,晚霞照看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10.请通过尾联分析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015年凉山州中考题)

  参考答案:尾联运用典故,写出了将士边城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11.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2015年凉山州中考题)

  参考答案: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时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号角声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使塞土的紫色显得更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年),唐朝诗人。字长吉,人称“诗鬼”。福昌(今河南洛阳市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元和八年(813年)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其诗表现出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对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也有所讽刺、揭露。其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著《昌谷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35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