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雅言拼音yǎ yán),①雅正之言。古时指通语,同方言对称。【例】《论语·述而》:“《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杨伯峻 注:“雅言,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刘师培《文章源始》:“言之文者,纯乎雅言者也。”自注:“仪徵阮氏曰:‘雅言者,犹今官话也。“雅”与“夏”通,“夏”为中国人之称,故“雅言”即中国人之言。’”

②指正确合理的言论。【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陛下亦宜自谋,以諮諏善道,察纳雅言。”《北史·魏纪二·太武帝》:“萧何之对,非雅言也。”

③高雅的言辞。【例】唐 孟郊《同溧阳宰送孙秀才》诗:“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清 章学诚《方志立三书议》:“史之为道也,文士雅言,与胥吏簿牘,皆不可用;然捨是二者,则无所以为史矣。”|陈毅《开国小言》诗:“奇景要大作,开国待雅言。”

【训诂学】

雅言,此名最早见于中国《论语》。《论语·述而》篇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思是孔子在读《诗》、《书》和作傧相赞礼的时候,说的都是雅正之言,即当时中夏区域的共同语,犹如明清时代所说的“官话”。

清代刘台拱在所著《论语骈枝》里解释“子所雅言”说:《诗》有风、雅。“王都之音最正,故以雅名;列国之音不尽正,故以风名。……雅之为言夏也。孙卿《荣辱篇》云:‘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又《儒效篇》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然则雅夏古字通。”根据他的这一段解释,可以理解“雅言”与一般的“方言”有所不同。雅言是区域间的共同语,通行的地区广,犹如广大地区的标准语;方言只流行在某一地区,因此“雅言”可以与“方言”对称。“雅言”作为一个词,也与“俗言”相对称。“雅言”指文雅的语言,指一般书面语,“俗言”则指口头的俚语、俗语。例如“青蛙”是雅言,“蛤蟆”就是俗称;“蟋蟀”是书面用语,而“蛐蛐儿”就是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