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韩瑗(605~659年),唐初大臣。字伯玉,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他出身于关陇贵族阶层,在高宗初官至宰相。永徽年间统治阶级内部政治势力之间斗争激烈,关陇集团被以武则天为首的新的政治势力所摧垮,韩瑗被免官除名。

  韩瑗少年勤学,成年后,注意研究吏治经验,颇具才干,太宗贞观年间,累升为兵部侍郎,承袭其父颍川县公爵位。高宗永徽三年(652)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五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六年五月升为侍中,其年兼太子宾客。

  武则天得到高宗宠爱,威胁到王皇后地位,关陇贵族集团便采取对策应付。永徽三年七月,王皇后的娘舅、中书令柳奭和长孙无忌、韩瑗等一起出面,奏请高宗立陈王李忠为皇太子。这是他们为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进行的一次政治行动。但武则天进一步施展宫廷阴谋,使王皇后失宠。永徽六年(655)秋,高宗提出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受到关陇集团成员的一致反对。韩瑗为此上书泣谏,他列举“妲己倾覆殷王”和“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的历史故事,预言高宗宠武则天,必重蹈历史悲剧。高宗大怒,将他斥退。当时,宰相褚遂良反对立武则天被贬。十月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关陇集团败局已定。但韩瑗又上疏替褚遂良辩冤,他说:“陛下无故弃逐旧臣,恐非国家之福。”【注:《旧唐书》80卷《韩瑗传》】请高宗“稍宽非罪,俯矜微款,以顺人情”。【注:《旧唐书》80卷《韩瑗传》】但高宗并不听取他的意见。韩瑗见疏奏无效,便又上表要求解职归田,武则天对他非常仇恨。显庆二年(657)武则天指使许敬宗诬陷韩瑗与褚遂良同谋不轨,借口是说他和来济等人将褚遂良改调为桂州刺史。因为桂州(今广西桂林市)向来是用武之地,把褚安插在桂州目的是搞里应外合。当年八月韩瑗被贬为振州(在今海南省三亚)刺史,“终身不许朝觐”,使他无望再调入京。

  显庆四年(659)春,武则天指示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谋反,削其官爵,黔州安置。又向高宗上奏说:“无忌谋逆,由褚遂良、柳奭、韩瑗构扇而成,”因此韩瑗被除名。韩瑗受此打击,忧愤而死。时年55岁。八月,长孙无忌被迫自缢,又诏韩瑗所至斩决,至则已死,发棺验尸,籍没其家而还。【注:《旧唐书》本传作“四年卒官,明年长孙无忌死……,敬宗等人奏瑗与无忌通谋,遣使杀之,及使至瑗已死,发棺验尸而还,籍没其家”。今从《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