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狐道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飞狐道汉语拼音:Feihu Dao;英语:Feihu Passage),先秦汉唐时期今河北蔚县(汉为代县)、涞源(汉为广昌县)间恒山峡谷的通道。“飞”一作“蜚”。“两岸峭立,一线微通,迤逦蜿蜒,百有余里。”在今蔚县东南恒山峡谷之北口,为通道咽喉,称为“飞狐口”。

  《史记·郦食其传》:食其说汉王云:“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可知当时已视飞狐口为天下军事险厄。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入上郡、云中,“赵屯飞狐口”以备匈奴;即此。

  以后,凡由此道通往各地的道路均有称为飞狐道者。

  ①《后汉书·王霸传》:建武十三年(公元37)“与杜茂治飞狐道,堆土布石,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这是从今蔚县(代)至山西大同(平城)间交通道路。

  ②《元和郡县志》蔚州飞狐县(今河北涞源县):“飞狐道在县北入妫州怀戎县界,即古飞狐口也。”《后汉书·王霸传》李贤注:“飞狐道在今蔚州飞狐县,北通妫州怀戎县,即古飞狐口也。”这是从今河北涞源县向东北至古怀戎县(今河北怀来县东南)的道路。

  ③《水经注·?水》:“祁夷水东北,得飞狐谷,……晋建兴中,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于安次。即于此道也。”安次县即今河北廊坊市古县。这是从今蔚县东南至今廊坊的道路。

  ④北魏时曾开凿从望都县(今河北唐县东北),经飞狐道,越恒岭至平城的灵丘道(因经灵丘郡灵丘县而名)。唐时又称飞狐道,建中四年(783)李晟自定州(今属河北)“引兵出飞狐道,昼夜兼行,至代州(今大同市)”(《通鉴》),即走北魏灵丘道。《梦溪笔谈》卷二四《杂志一》:“今飞狐路在茂之西,自银冶寨北出倒马关,度虏界,却自石门子、冷水铺入瓶形(今山西繁峙东北平型关)、梅回(今平型关东北)两寨之间,至代州,今此路已不通。”

  自北宋以后,河北地区通往晋北高原,多取道井陉路(今河北井陉县北、太行八陉之一),此道很少通行,渐趋湮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