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Marxist moral thought),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关于道德的科学理论。亦称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它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人们的道德观念归根结柢受他们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制约,同时又承认道德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以至整个社会生活。

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也是马克思主义在道德领域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斗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始创,在其发展过程中,F.梅林、Г.В.普列汉诺夫等人对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做了阐释。列宁在这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特别是他所创立的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学说,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后,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本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都不断为它增添着新的内容。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传入和发展,始终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联系在一起。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刘少奇等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人民的道德生活实际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见毛泽东伦理思想)。

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伦理思想史上发生的最伟大的事件,引起了伦理学发展过程中的最深刻的革命性变革。这一变革的内容极为广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根本问题:

①关于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资产阶级伦理学说的理论基础,虽然在不同派别之间不尽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立足点,即唯心史观。有的还这样或那样地表现为抽象的人性论。这同封建神学家以神的旨意解释一切社会生活及其道德现象相比,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这些观点不能真正科学地说明道德和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区别于动物主要是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科学世界观的坚实的立脚点。因此,只有从人们所处的现实社会关系出发,包括道德在内的各种社会现象,连同所谓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正确的说明。道德观念并不神秘,它最终根源于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属于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马克思主义为伦理学成为真正的道德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关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资产阶级伦理学说,包括现代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些流派,标榜自己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道德问题。这种方法把人当作孤立的静止的自然物,对人的行为作心理的甚至物理的分析,从中引出所谓“最高的善”的概念,并据以推论出一些“道德律”和修养方法。马克思主义同这些观点相反,认为伦理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说明什么是善的概念,而在于发现善恶观念的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用以指导改造客观世界。道德作为人们据以评价或判断人的行为善恶的准则和规范,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中是不一样的。这就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产生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社会物质生活中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自然会涉及道德形成和道德教育的问题,因而也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机能,但它不占主要地位。

③关于道德的基本原则。这个问题实质上主要牵涉到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伦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强调利己,有的强调利他,有的说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应当结合即合理利己,也有的说个人利益应当绝对服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就是道德理念的体现。但是,由于他们所理解的社会只是虚幻的个人集合体,因而实际上常常把个人利益放在首要地位,以个人物欲的满足为道德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和社会集体的统一,因而只有通过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具体分析,才能认识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并确定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产生的。在阶级社会里,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为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因此,任何调和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企图本质上只能是一种幻想。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在根本上一致,尽管个人和社会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但一般说来这已不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和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得到解决。随着社会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发展,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将愈益趋于一致。因此,马克思主义把集体主义作为与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相对立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主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