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史(history of Marxist sociological thoughts),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由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社会思想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斗争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根本不同于以A.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史。它经历了一个复杂和曲折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的产生

19世纪40~8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原则,形成具体的应用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经验研究的方法为标志。基本特点是,以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端为己任,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目标。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资本论》(1863~1865)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等一系列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逐渐形成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即唯物主义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把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必然形成的,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社会的经济结构,看作是决定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把受它制约并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政治及其意识形态称之为上层建筑。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力所引起的两大结构之间的矛盾运动及其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决定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变迁过程。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阶级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以及它们的产生、存在、发展和灭亡的必然规律,进行了大量而详细的社会学的科学探讨。在科学研究中,他们创造并娴熟地运用了多种社会学方法,创立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学理论。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以F.梅林、K.考茨基、P.拉法格、A.拉布里奥拉和Γ.Β.普列汉诺夫为代表,他们的任务是继续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捍卫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他们用大量翔实的经验材料,将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具体化,使之日益丰富和完善。梅林在《论历史唯物主义》(1893)和其他著述中,批驳了资产阶级社会学家P.巴尔特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的曲解,明确指出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不是刻板的公式和僵化的封闭体系。考茨基通过对阶级、职业和社会地位的考察,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他在《唯物主义历史观》(1927)中对社会欲望的探讨,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拉法格用经济决定论的表述方法,反复强调社会经济结构对社会生活的决定性作用,批判了孔德、H.斯宾塞和V.帕雷托的社会学观点。拉布里奥拉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1896)是一部优秀社会学论著。他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用生物学规律来说明人和人类历史起源的理论,代之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他以与经济结构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为标准,将上层建筑结构中的阶级、法律、国家和道德等因素视为第一级的东西,把艺术、宗教和科学看作第二级的东西。他还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史上,第一次引入了社会心理的概念。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1908)一书中,把马克思关于社会的宏观结构的理论浓缩为一个含有五个变量的公式,这就是生产力的状况;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社会人的心理,以及反映这种心理性的各种思想体系。他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的学说,论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将人与自然和社会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0世纪初到十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

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发展的第三个时期。Β.И.列宁和Н.И.布哈林先后明确地把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并开始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为主,向研究和维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过渡。列宁在批判H.K.米哈伊洛夫斯基的主观主义社会学时指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第一次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他认为科学的社会学应该把社会看成一个产生、存在、发展和灭亡的有机整体。以此为指导,列宁对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做了大量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探索。布哈林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1921)中进一步指出:“工人阶级有自己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学,它的名称是历史唯物主义”。他又把这一社会学看作是一种方法论,是最一般的科学。他认为社会学所要回答的问题涉及社会的发展和衰亡,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等领域。为解决这些问题,布哈林运用动态平衡的理论,阐明了社会与自然以及社会要素之间的既平衡和谐又矛盾冲突的关系。他还对社会心理进行了探讨,认为社会心理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阶级、集团乃至职业中的不够系统化的感情、思想和情绪。列宁和布哈林的这些论述,成为后来人们定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依据。

十月革命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 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发展的第四个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学的根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并继续对资产阶级社会学理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广泛传播,它自身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十月革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东欧和中国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革命任务,И.Β.斯大林和毛泽东都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阶级和上层建筑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他们对在社会主义国家内否定社会学理论、终止社会学研究也负有相当的责任。恢复社会学学科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均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问题,展开了持久的讨论。后来逐渐形成了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观点,即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一般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极大地影响了西方社会学界。G.卢卡奇和A.葛兰西先后批判了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实证主义化的趋势,认为应该把马克思的学说归结为“批判的哲学”和“实践的哲学”。他们有关阶级意识和知识分子的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思想,另一方面,他们的理论也成为批判的社会学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的P.M.斯威齐和H.布雷弗曼为首,创建了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学说;埃及的萨米尔·阿明、拉美的F.H.卡多索和美国的A.G.弗兰克,在世界分工概念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学说为支柱,建立起发展社会学的依附理论;历史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也纷纷问世。虽然这些学说都程度不同地肢解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思想,但却从中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已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无论是高层次的理论社会学、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还是分科社会学、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具体方法,都已经系统化和完善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认识、规范和管理社会生活的功能,发挥着意识形态教育和批判资产阶级社会学理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