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铃薯汉语拼音mǎ líng shǔ;英语:Solanum tuberosum;potato),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又称土豆洋芋、山药蛋等。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

马铃薯同时具有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多重特点,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重要的食品品种之一,被列入七种主要粮食作物之中,地位仅次于水稻、玉米和小麦。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北西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在中国各地,马铃薯的称呼又有不同,东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广东及香港称之为薯仔。

洋芋在中国有70多个名字,还和红薯有些混淆,国外也一样,意大利人叫地豆,法国人叫地萍果,德国人叫地梨,美国人叫爱尔兰豆薯,俄国人叫荷兰薯。

马铃薯原产安第斯山脉,被印第安人驯化为食物,当西班牙人发现美洲大陆后,马铃薯也被带到了世界各地。

马铃薯大约是在明朝传入我国,但是却是在清朝开始种植面积增多的。但是土豆在我国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作为蔬菜为主的。


土豆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作物,最早由印加帝国种植和食用。土豆在15世纪时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广泛种植和食用。

土豆在中国的传入则相对较晚,直到18世纪才开始引入中国。


1724年,约拿斯·阿尔斯特鲁玛在哥德堡附近的一个小城市,在他自己家的庄园里,种下了一些土豆;收成以后,他成了整个瑞典,第一个吃土豆的人。同时,他大声疾呼,种植和推广土豆这种食物,产量大,营养丰富。约拿斯不仅是第一个吃土豆的人,而且是第一个,而且规范了瑞典语中土豆的叫法。以前土豆在瑞典有许多名称,有的叫土薯,有的叫地苹果;约拿斯借了英语的名字,称之为Potatis。

根据以上可以得出,马铃薯在欧洲传播并不顺利,是逐渐展开的。而第8条所述约拿斯·阿尔斯特鲁玛作为北欧的瑞典人拿到土豆,土豆已经在欧洲传播了100多年。他只是瑞典第一个吃土豆的人,并非欧洲第一个吃土豆的人。


据史料记载,土豆最早是由荷兰传入中国的。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广州设立贸易站,将土豆带入中国。在18世纪中叶,土豆开始在华南地区和福建沿海地区种植。

由于当时中国南方地区有许多水稻和其他作物,土豆并没有得到普及。直到19世纪,随着中国不断遭遇灾荒和人口增长,土豆逐渐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据说,当时的清朝皇帝乾隆曾经命令在北京种植土豆,以缓解当地的粮食短缺问题。

从那时起,土豆在中国的种植和食用逐渐普及,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如今,土豆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日常餐桌上的重要食材之一,被广泛用于各种烹饪食品,如土豆烧肉、土豆丝、土豆饼、土豆泥等等。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土豆的主要生产国之一。


土豆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由于地域辽阔,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俗名,比如洋芋、山药蛋、荷兰薯、爪哇薯、洋番薯、地蛋等,这就更为加大了确定土豆具体传入时间的难度。

通过考古发掘和史料的考证,可以发现,土豆至少有四条路径传入中国:其一,便是东南路径,即荷兰是世界上出产优质土豆的国家之一,其在盘踞台湾期间荷兰人在此推广土豆种植,后来经过台湾海峡传入到广东、福建一带,并且经此向江浙一带传播,因此土豆的另外一个俗称便是荷兰薯。

其二,西北路径,主要是晋商从俄国或者是哈萨克在贸易往来之中引入到中国,由于山西的气候十分适宜土豆的生长,因此山西广泛种植,在当地被称为山药蛋。

其三,南路,南路则是又南洋印尼,在荷兰时期被称为爪哇,在此经商的中国商人带回到广东、广西等地,因此这些地方的土豆后来被称为爪哇薯,通过此地土豆又向云贵川发展。

最后一条路则是海路,明朝时期海上贸易发达,通过海路将土豆带回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土豆传入中国的时间可以从以下三点确认:

其一,从史料上判断,土豆传入中国的时间为明代,但在具体时间上因史料中土豆(马铃薯)和香芋、黄独、土芋记述混乱而无法确定

其二,从路径上判断,土豆传入中国的时间应为明代晚期,可以从东南、西北、南路、海路等各自的传播途径进行比较可以确定;

其三,从人口上判断,土豆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与人口增长趋势有相关性,可确定为明崇祯年间,这与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主粮化趋势有关。


有的学者认为马铃薯共有7个栽培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及其附近沿海一带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是于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择,成为长日照类型;后又传播到亚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

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

世界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前苏联、波兰、中国、美国。

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黑龙江省则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普通栽培种马铃薯由块茎繁殖生长,形态因品种而异。株高约50~80厘米。茎分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块茎圆、卵圆或长圆形。薯皮的颜色为白、黄、粉红、红或紫色;薯肉为白、淡黄或黄色。由种子长成的植株形成细长的主根和分枝的侧根;而由块茎繁殖的植株则无主根,只形成须根系。初生叶为单叶,全缘。随植株的生长,逐渐形成羽状复叶。聚伞花序顶生,有白、淡蓝、紫和淡红等色。浆果。

世界各地马铃薯的栽培技术因地理气候条件不同而异。主要利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为避免切刀传染病毒(纺锤块茎、X和S花叶病毒)和环腐病,应选用直径为3~3.5厘米的健康种薯进行整薯播种。马铃薯最易感染病害,真菌病有晚疫病、疮痂病、早疫病。细菌病有环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叶病、卷叶病、类病毒病以及支原体病害等。虫害有块茎蛾、线虫、地老虎和蛴螬等。大部分栽培品种是通过杂交育种选育成的。鉴于普通栽培种马铃薯品种资源的贫乏,近年来尤其重视综合马铃薯的近缘栽培种,包括普通栽培种及二倍体栽培种的染色体组,以利于选育高产、高抗和高淀粉、高蛋白质含量的新品种。选育途径主要有:①利用产生2n配子的二倍体杂种与普通栽培种杂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种与普通栽培种杂交。

马铃薯块茎含有76.3%的水分和23.7%的干物质,其中包括17.5%的淀粉,0.5%的糖,1%~2%的蛋白质和1%的无机盐。马铃薯鲜薯可供烧煮作粮食或蔬菜。但鲜薯块茎体积大,含水量高,运输和长期贮藏有困难。为此,世界各国十分注意生产马铃薯的加工食品,如法式冻炸条、炸片、速溶全粉、淀粉以及花样繁多的糕点、蛋卷等,为数达100多种。马铃薯的鲜茎叶通过青贮,可作饲料,但其中含龙葵碱,须防止引起牲畜中毒。中国一些地区利用马铃薯茎叶做绿肥,其肥效与紫云英相似。

马铃薯花
马铃薯花
马铃薯花
马铃薯花
马铃薯花
马铃薯花
马铃薯花

种植历史

马铃薯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发起的研究,通过在350种不同的马铃薯上使用遗传标记,最终确定全世界的马铃薯都起源于秘鲁南部所在区域种植的马铃薯,从那里逐渐向南美的北部和南部传播出来。随着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马铃薯在16世纪下半叶被西班牙人带回到欧洲传播开来。然后再被欧洲的探险者和殖民者带到全世界各地。在马铃薯被传入欧洲的早期,它的消耗量并不是很大。马铃薯引到英国爱尔兰时,甚至很长阶段都作为奇花异草观赏。到了19世纪欧洲人口膨胀时期,马铃薯已经成为重要的食物和农作物。根据保守估计,马铃薯的引进在1700年至1900年间至少贡献旧大陆四分之一的人口增长以及促进了欧洲的城市化过程。在1845年至1848年之间,一场名为“晚疫病”(late blight)的瘟疫袭击了欧洲的马铃薯种植业,严重破坏马铃薯种植。爱尔兰受灾最重,导致大饥荒(马铃薯饥荒),至少有100万人因此死亡,超过200万的爱尔兰人出逃,其中大约4分之3移民到美国。

马铃薯从何时、何地传入中国,尚难确切断定。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和1700年修的福建省松溪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至19世纪时已分别由西北和华南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根据明朝的记载和著述,也有学者认为早在16世纪的明朝万历年间,马铃薯就传入中国。

在2013年,马铃薯的世界产量已经达到了3亿6800万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量是世界第一将近8890万吨。

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中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甘肃定西市、宁夏固原市、西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中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甘肃省定西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甘肃省定西市已成为中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和中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中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每年向中国各省市提供大量的马铃薯。


洋芋起源于南美,那里的印加人把洋芋作为主食,十六世纪西班牙人把洋芋带回欧洲,此后洋芋逐步扩展到整个欧洲。后来欧洲人又把洋芋带到包括亚洲在内的世界各地。起初,西班牙人抢来洋芋是将它作为花卉带回欧洲的,因此洋芋还曾经是花卉作物,后来瑞典人首先尝试吃了之后,欧洲人才慢慢开始吃洋芋了。


主要品种

马铃薯在原产地就有几百个品种,在世界各地又不断地培养新品种,全世界有几千个品种,有含淀粉比例较高,适合作为主食的,也有适合作为蔬菜食用的。人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培养出很多新品种,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等品种,地下块茎有圆形、卵形和椭圆形,其皮色有红色、黄色、白色和紫色的不同品种。一般用块茎上的“芽眼”切下播种,如果用种子种植,很快就会产生变异,因此非常容易出现新品种。 另外,马铃薯常与土让内菌种结合因而产生特殊形态马铃薯,新西兰一对夫妇,于自家后院意外挖到一颗巨大马铃薯,重量将近8千克,经实验室分析为马铃薯与土壤内新西兰嗜硫链球菌结合而致,经品种改良已能稳定种植出巨型马铃薯(别称巨薯、西瓜马铃薯、马薯、球形薯),现多于速食店中作为食材使用。

彩色马铃薯有紫色、红色、黑色、黄色马铃薯,七彩马铃薯等。中国已培育出以紫色、红色为主的彩色优质马铃薯,将紫、红色马铃薯老品种与优良高产马铃薯品种杂交,改良筛选出100多份不同品系的彩色马铃薯。与老品种相比,改良后彩色马铃薯芽眼小,外观好看,抗病性强,亩产可达到1000至1500千克。彩色马铃薯还可作为特色食品开发。由于其本身含有抗氧化成分,因此经高温油炸后彩色薯片仍能保持天然颜色。另外,紫色马铃薯对光不敏感,油炸薯片可长时间保持原色。

黑色马铃薯之所以呈现黑紫色,是因为其含有大量的花青素,而花青素具有抗衰老作用。同时,还具有主秆发达、分枝少、生长势强、抗病性强的特点,亩产达1500千克,比普通马铃薯品种增产20%左右。同时,由于该品种抗病性的提高,在生产中大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有利于生产出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