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骨筋膜室综合征( compartment syndrome ),由于骨筋膜室内组织压升高,引起室内肌肉和神经严重缺血所致一组症状和体征。最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及小腿前外方。

发病机理

骨筋膜室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及深筋膜构成。骨筋膜室的室壁通常几乎是闭合的,缺少弹性,室内主要有肌肉、神经及血管通过。小腿或前臂的筋膜较厚,有两骨及骨间隙,筋膜室的容积增加受限,易于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正常室内的肌肉有一定压力,称为组织压或室内压。如骨筋膜室的容积骤减或室内组织的体积骤增,室内压将急剧增加,阻断室内的血液循环。缺血的组织释出组胺,从而毛细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渗出液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使室内压进一步增高,形成缺血–水肿的恶性循环。如果及时采取救治措施,阻断恶性循环,病情可以缓解而不留后遗症。相反,可使一部分缺血的肌组织坏死,形成瘢痕挛缩。若完全缺血时间过长且范围广泛,将引起大量肌组织坏死而无法修复。

骨筋膜室内压增高的原因有下列情况:①血管内因素。多为动脉主干损伤或血栓形成,血流阻断部位在筋膜室外。②血管外因素。包括骨筋膜室容积锐减。见于肢体包扎敷料过紧过久,或肢体局部长期受压。也见于骨筋膜室内组织体积骤增,伤后血管痉挛、栓塞或术后血流不畅。③自发性因素。见于剧烈运动或长途行走后。④医源性因素。偶有发生。如婴儿复苏期间在胫骨内侧注射多种药物或液体。

临床表现

早期以局部症状为主。长期肌肉缺血而引起广泛坏死时出现全身症状。①伤后肢体出现麻木、异样感和疼痛,疼痛深在、广泛、剧烈,呈进行性灼痛,是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②缺血的肌力减弱,早期被动牵拉患侧的足趾或手指时引起疼痛。③患处的张力很高且有明显压痛及硬韧感。④肿胀,表面皮肤稍红,皮温稍高。⑤感觉异常,过敏或迟钝,两点分辨觉消失,轻触觉异常。晚期则感觉消失。⑥动脉受伤、痉挛或栓塞可引起肢端皮肤发绀或苍白,脉搏减弱或消失。必须注意,有时因动脉主干的收缩压明显高于肢体的组织压,动脉主干的血流仍能通行,脉搏仍可触知。因此肢体远端的动脉搏动和毛细管充盈正常,并不能排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如早期诊断难以确定,可测量组织压。正常前臂为9毫米汞柱,小腿为15毫米汞柱。当前臂组织压超过20毫米汞柱,小腿超过30毫米汞柱时,必须密切观察,反复测压。当组织压升高,与血压舒张压之差仅有10~20毫米汞柱时,或室内压高于正常2~3倍时为紧急切开减压的指征。

治疗

患肢放置在心脏水平位,放松包扎的敷料,密切观察。切勿抬高患肢,以免加重缺血。一经确诊,应立即行减压术。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缺血的有效方法。消肿后,延期缝合伤口或者游离植皮。在进行减压后切勿勉强缝合伤口。若发生缺血再灌流损伤,出现挤压综合征时,应按有关病症处理。近年来,有报告提出应用药物以防止室内压升高,但尚未见应用于临床的系统报告。对危及生命者应考虑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