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疯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麻疯病(Leorsy ,Lepra),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麻疯病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结核样型(TT)。皮损为几片圆形或椭圆形的浅红斑或橘色斑,稍隆起皮面,有时可呈环状,边界清,表面干燥有鳞屑。有闭汗及浅感觉障碍。皮损好发于四肢、面部、肩部和臀部等易受摩擦的部位。周围神经粗大,质硬。病久者,受损神经支配区可出现肌萎缩、爪形手、垂腕、指骨吸收及营养性溃疡等。黏膜、淋巴结及内脏无损害。局部麻风杆菌检查阴性,麻风菌素试验呈强阳性,细胞免疫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   

②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皮损多发,不对称,为红色斑疹或斑块。可见卫星状损害,并有浅感觉障碍。周围神经干粗大发硬,较对称。黏膜、淋巴结及内脏损害较少而轻。皮损以躯干、四肢、面部为多。局部麻风杆菌阳性,麻风菌素试验呈弱阳性,细胞免疫功能比正常人低下。   

③中间界线类(BB)。皮损呈多形性,有斑疹、斑块、结节。颜色有浅色、橘黄、棕黄、红、棕褐色等。皮损边界可清楚,也可不清楚。感觉中度减退。周围神经损害对称,粗大程度及硬度不一致。眉毛有的稀疏脱落,有的完整。可发生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损害。局部麻风杆菌强阳性,麻风菌素试验阴性,细胞免疫功能介于两极型之间。   

④界线类偏瘤型(BL)。皮损多,分布广但不对称,呈多形性,边界不清,感觉轻度减退。周围神经损害对称,粗大,质软。眉毛可脱落,不对称。常有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等损害。局部麻风杆菌强阳性,麻风菌素试验阴性,细胞免疫功能示有缺陷。    ⑤瘤型(LL)。皮损多,分布广泛对称,呈多形性,边界模糊不清。一般无明显感觉障碍。周围神经干损害对称,粗大,质软。眉毛脱落对称。常有内脏损害。局部麻风杆菌极强阳性,麻风菌素试验阴性,细胞免疫功能呈明显缺陷。   

⑥未定类(I)。皮损表现为淡红斑或浅色斑,边缘清楚或不清楚。浅感觉轻度障碍。皮神经粗大。局部麻风杆菌多阴性,少数为弱阳性,麻风菌素试验多数阳性。

在麻风病的慢性过程中,不论治疗与否,突然出现症状活跃,使原有的皮损和神经损害加剧,或出现新的损害。主要诱因是药物、感染和各种刺激因素。患者可伴有发热、全身不适、关节酸痛等症状。麻风杆菌常可增多。   

采用数种抗麻风药物联合治疗,常用药物有利福平、氯法齐明(氯苯吩嗪)和氨苯砜。需在医务人员指导下长期服用。五年内仍应定期到医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