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语拼音má zhěn;英语:measles),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麻疹病毒为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病人是唯一传染源,发病前1~2日至出疹后5日均有传染性。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多见于儿童,近年来因儿童广泛接种麻疹疫苗,年长儿童及成人发病相对增多。潜伏期为1~3周,一般为10~12日。有发热、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鼻堵、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咽红等。可有食欲不振、呕吐及腹泻。发病第2~3日,皮疹出现前,两侧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科普利克氏斑),可作为该病诊断的依据。发热3~4日后出现皮疹,由额、面延至全身,呈红色或暗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皮疹可互相融合。皮疹最盛时,体温最高,可达40℃以上,中毒症状加重,有精神萎靡、嗜睡、烦躁及抽搐。皮疹多于出现后5日消退,有细糠状脱屑及色素沉着斑。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支气管肺炎,其次为喉炎、脑炎、化脓性中耳炎等。诊断根据发病前10~14天接触过麻疹病人,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及皮疹。分离病毒及血清学检查可以确诊。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加强护理和防治并发症。对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可注射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恢复期病人或成人血及血浆等。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中医认为,麻疹是由感受麻毒时邪所致。邪毒主要发于脾、肺两经。临床上可分为初热期、见形期和恢复期。①初热期。因麻毒犯肺,证见发热,微恶寒,鼻塞,流涕,目赤流泪,咳嗽,两颊内出现麻疹粘膜斑,小便短黄,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红赤而浮露。治宜辛凉透表,方用宣毒发表汤等。②见形期。因麻毒外透,证见状热,烦渴,咳嗽,目赤,皮疹从头面,继而胸腹、四肢遍出,最后见于手、足心,疹色鲜红或暗红,触之碍手,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指纹紫滞。治宜清热解毒透疹,方用清解透疹汤。③恢复期。证见疹点出齐,热退气阴两伤,见皮疹渐退,皮肤呈糠秕状脱屑,留有疹痕,发热渐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治宜养阴益气,方用沙参麦冬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