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麻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麻皮皴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披麻皴

  汉语拼音pī má cūn),中国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董巨根据南方的地质地貌,始创披麻皴,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两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静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有长(大)披麻、短(小)披麻之分,多中锋用笔,有时也偶用侧锋画出,笔上含水分不能太多,行笔稳健,笔势较直,用以表现南方低缓丘陵、植被茂密的特点。披麻皴的一般画法, 清龚贤说:“皴法先干后湿, 故外润而内有骨;若先湿而后干, 则墨死矣, 湿墨每淡于干墨。”

  董源以浑厚滋润的笔墨来表现江南山水的葱郁湿润的景象,被后世称为江南画派的创始人。此皴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师承董源,将董源的“短披麻”变为“长披麻”,更加完善了“披麻皴”的面貌。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披麻皴的特点一般都是由圆韧的中锋线条组成,用笔灵活,皴擦并用,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此中“骨法用笔”的挺劲,使之形成了“远视则景物粲然”的视觉效果。柔和的中锋线顺着山石的脊骨、脉络、结构,分阴阳、左右披拂,结体圆浑大方,把握山川的来龙去脉,充分体现土质山峦的浑厚之美。中锋线圆厚平和,力量内蕴,变化丰富微妙的品性和中国画讲究的厚重和含蓄美十分合拍。这种皴法能更真切地表现江南秀美山峦,董源的著名代表作品《龙袖骄民图》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皴法来表现江南景色。

  披麻皴是众多皴法之母,可起到举明一通百的作用,荷叶皴、 解索皴、斧劈皴、雨点皴、折带皴、乱柴皴、鬼面米点等皴法, 皆从披麻皴法演变而来。披麻皴又有长、短、横等分别,长披麻用线相对长些,结体雄秀;短披麻用线稍为短些,连续出之,势如长披麻,结体丰满;横披麻比较适合表现石坡,横向用笔,长短线相结合,为了更好地表现,常强调起笔和落笔。披麻皴用笔既要有条理又要有变化。所谓有条理,也就是说线的排列组合必须按照披麻皴特有的规律,不能肆意直扫。一般画石头,必须先分面,再立阴阳。皴多集于阴面,阳面留白,这样就可以做到阴阳分明。中国人强调天地,朝天面为阳,所以又有“皴下不皴上”之说,皴又多集中在山石的下部,山石因而显得稳重。皴又必然随着山势的起伏而转折,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皴是运动着的。在山水画皴法的流变过程中,“披麻皴”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皴种,贯穿了整个山水皴法的发展史。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