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郛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郛(1880年3月8日-1936年12月6日),原名绍麟,字膺白,号昭甫,浙江省绍兴府上虞县百官镇人。中华民国政治家、外交家。属政学系。

生平

革命派的活动

1904年(光绪30年),黄郛入浙江武备学堂。后获清朝官费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1905年(光绪3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光绪33年),和蒋介石张群在振武学校结识。1908年(光绪34年),入陆军测量局地形科学习。1910年(宣统2年)归国。

1911年(宣统3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黄郛赴上海辅佐陈其美发动革命派起义,光复上海。11月,陈其美任沪军都督府都督,黄郛任参谋长兼沪军第2师师长。此外,蒋介石此时归国,任沪军第2师第5团团长。蒋与陈、黄义气相投,遂与陈、黄换帖拜把,三人结成“盟兄弟”。

1912年(民国元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郛被孙文任命兼任兵站总监。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黄郛改任江苏都督府参谋长。1913年(民国2年),二次革命爆发,黄郛作为革命派同袁军作战。革命派败北后,黄经日本流亡美国。1916年(民国5年),归国赴浙江省参加护国战争。护国军胜利后,到天津从事著作活动。

北京政府的活动

1921年(民国10年),黄郛成为北京政府参加华盛顿会议代表团的顾问,重归政界。翌年2月,就任张绍曾内阁的署理外交总长。其后,在高凌霨摄政内阁、高凌霨临时内阁、颜惠庆内阁任教育总长。

1924年(民国13年)10月,策划冯玉祥胡景翼等人发动甲子兵变(又称北京政变、首都革命),使直系失势。黄郛支持冯,任代理内阁总理,成立黄郛摄政内阁。冯玉祥部下鹿钟麟“奉摄行大总统黄郛命令”带领军队占领紫禁城,要求溥仪取消大清皇帝尊号,并命令溥仪在两天内收拾行囊,离开紫禁城;否则就用大炮把紫禁城夷为平地。溥仪被迫离城,并在日本人协助之下,逃至天津。

奉系反对黄郛,支持段祺瑞,同年11月,段祺瑞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任临时执政,黄郛内阁倒台。黄赴天津寓居。

国民政府的活动

1926年(民国15年)11月,国民政府北伐期间,蒋介石入南昌。翌年1月,黄郛南下参加国民政府。同年7月,任上海“四一二事变”后的上海特别市首任市长。1928年(民国17年)2月,就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

同年3月,黄郛负责处理第1次南京事件的善后事宜,同美国缔结双边协定(其他诸国由其后任王正廷缔结协定)。同年5月,济南事件发生,黄郛在事件发生时正在济南,但和蒋介石一起从当地离开,受到中国国内舆论指责。黄郛遂辞任外交部长。

其后,在野的黄郛支持张群的新政学系,并继续着书。1933年(民国22年)5月,黄郛被任命为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从事《塘沽协定》的秘密交涉。5月31日,最终协定达成。中华民国事实上承认了满洲国,黄郛遂成舆论指责的对象。1935年(民国24年)春,辞任委员长并引退。

1936年(民国25年)12月6日,黄郛因肝癌病逝上海。享年57岁(满56岁)。

家庭

其妻沈亦云是参加南京光复之役的上海女子北伐队队长,著有《亦云回忆》。无子嗣。

著作

  • 《欧洲之教训与中国之将来》
  • 《欧战后之新世界》
  • 《欧战后之中国》(徐世昌着,黄郛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