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齐桓公与管仲画像石(山东嘉祥武梁祠图像拓片)

  桓公汉语拼音qí huán gōng),(英语:Duke Huan of Qi State;?~前643),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齐僖公子,齐襄公弟。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襄公时,因内乱而奔莒避祸。襄公被杀后,他与公子纠争夺君位,自莒回国,在齐大夫高氏、国氏支持下,先行夺取政权,立为齐君。

  齐桓公不记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整顿内政,把国都分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寓军事编制于乡里编制中;“通货积财”,使齐的国势日益强盛。

  齐国吞并谭、遂、鄣、阳等小国后,于前679年,齐桓公在鄄(今山东鄄城北)会盟诸侯,开始其霸业。在周室衰微,戎狄威胁华夏的形势下,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奉周王之命伐卫(前666);救燕,北伐山戎,击令支、孤竹(前666);驱逐狄人,救邢(前659),迁邢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狄人灭卫(前660),两年后,齐桓公率诸侯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立卫君。

  为了阻止楚国向北方扩张,齐桓公率诸侯国联军伐楚,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缔结盟约而还(前656)。前652年,周室因子带而起内乱,齐桓公率诸侯盟会于洮(今山东鄄城西南),共商安定王室之事,尊太子郑为王,是为周襄王。戎、狄侵周,齐桓公平戎于周(前648)。又令诸侯各发卒戍周御戎。齐桓公以东方诸侯国盟主的资格,多次主持盟会。其中以葵丘(今河南民权东北)之会为最盛。葵丘之会目的在挽救旧制度的危机,但也提出了一些打破诸侯割据壁垒,顺应地区间经济统一发展的要求,规定参与盟会的诸侯,言归于好。

  《墨子·所染》、《荀子·王霸》都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五霸。而齐桓公最先称霸,霸业最为显赫,为五霸之首。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