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4日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撤离南极冰盖之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昆仑站旁的营地,科考队员们即将踏上返回南极中山站之旅(2019年1月23日无人机拍摄)

2019年1月24日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撤离南极冰盖之巅

  2019年1月24日,在完成南极内陆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的各项科考任务后,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队撤离昆仑站营地,踏上返回南极中山站之旅。(本页面图片均为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启程

2018年11月2日,“雪龙”号停泊在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准备起航

2018年11月2日10时,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登上“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驶离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码头,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此次考察预计总航程3.7万海里,10个站队将分别开展69项科考作业。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组织开展的首次南极科考。考察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认知南极、保护南极和利用南极”为宗旨,通过科学考察,进一步探索和掌握南极变化对我国影响的趋势,为强化我国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由来自80余家单位的351人组成。考察队成立了临时党委,组建了综合队、大洋队、海洋保护区作业队等10个站队,将分别到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罗斯海、阿蒙森海、戴维斯海、普里兹湾等地开展科学考察。

  据悉,本次考察将进行陆地-海洋-大气-冰盖-生物多学科联合观测,利用船基、冰基、海基、陆基、空基、站基等平台,实施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泰山站二期工程收尾、国家南极观/监测网建设、海洋环境保护调查、站区环境整治等重点任务以及常规保障、物资运输等工作。

  据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孙波介绍,考察队将乘“雪龙”号,途经澳大利亚到达中山站作业,随后前往新西兰接送队员,并继续赴罗斯海和阿蒙森海考察,然后返回澳大利亚霍巴特港补给,再前往戴维斯海、普里兹湾、中山站作业,预计2019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

途中

2018年11月5日,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航行在西太平洋上。当天,大洋队科考队员开展了以“雪龙”号为依托的走航海洋生态调查。在“雪龙”号生物实验室里,科考队员利用走航自动表层水系统获取海水,过滤收集水体中的微微型(小于3微米)浮游生物和叶绿素等滤膜样品,同时记录海水温度和盐度等环境数据。科考队员将沿着“雪龙”号考察航线开展表层海水叶绿素和微微型浮游生物调查,获取生物量、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等样品和数据。

  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大洋队队长蓝木盛说,中国历次南极科考途经西太平洋、东南印度洋,进入南大洋,整体航线包括从赤道往返极地、环绕南极大陆和来回穿越西风带等多条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航线,并且具有重复性。开展沿着“雪龙”号航线的海洋生态调查,有助于补充完善中国的南极海洋生态系统调查数据,掌握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情况。

2018年12月25日,经过8天的风雪跋涉,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队——泰山队和昆仑队的共37名队员25日顺利抵达泰山站。稍做休整后,其中的21名泰山队队员将在泰山站展开工程建设工作,昆仑队队员将继续向昆仑站进发。

  当天一同抵达泰山站的还有11辆雪地车和装载生活保障及工程物资的54个雪橇。刚一抵达,队员们就立即投入到泰山站的现场检查及雪橇物资整理之中。

  从远处看,泰山站的钢结构主体既像一个中国红灯笼,又像一个降落在冰雪世界的“不明飞行物”。进入其中,透过窗户向外张望时,环形的建筑结构使视野十分开阔。

  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2621米,2014年2月建成开站。本次泰山队将在冰雪之下建造相关设施,完成泰山站二期工程所有工作。

  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处的冰穹A地区,是南极海拔最高的一座科学考察站,距离中山站1200多公里。昆仑队此次挺进昆仑站,将开展天文学、冰川学、测绘学、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

  中国现有南极科考站4个,分别是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以及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昆仑站、泰山站。

2018年12月31日,2018年的最后一天,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队16名队员平安穿越南极内陆被称作“鬼见愁”的冰丘密集区,进入南极冰盖高原地区。驶往昆仑站。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处的冰穹A地区,是目前人类在南极内陆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建立的唯一科考站,距离中山站1200多公里。

2019年1月2日,昆仑队雪地车行驶在在南极内陆冰盖“大锅底”路段

2019年1月2日,中国南极科考队昆仑队成功抵达冰穹A地区

  2019年1月2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队16名队员成功穿越南极内陆冰盖“大锅底”,进入冰盖最高处的冰穹A地区。

2019年1月4日,中国科考队16名队员顺利抵达南极昆仑站

  当地时间1月4日17时30分,经过18天、1250多公里的风雪跋涉和沿途科考,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16名队员顺利抵达南极昆仑站。

抵达

2019年1月16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队员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合影

2019年1月16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队员来到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当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队员来到海拔4093米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在南极冰盖之巅换上了一面崭新的国旗。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亮点与难点

中国第南极昆仑站
南极内陆“鬼见愁”冰丘密集区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2018年11月4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行进在辽阔的西太平洋上,走航海洋生态调查已经展开。科考队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波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详述了这次为期162天、总航程3.7万海里的“海陆空”南极科考任务安排。

六过“魔鬼西风带”

  “雪龙”号11月2日从中国上海出发,计划2019年4月12日返回上海,航线计划为:上海-澳大利亚霍巴特-中山站-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罗斯海恩克斯堡岛-阿蒙森海-罗斯海恩克斯堡岛-澳大利亚霍巴特-戴维斯海-中山站(普里兹湾)-上海。

  对照地图细看航线可知,“雪龙”号将6次穿越以狂风巨浪著称的“魔鬼西风带”。在南极海域,科考队员将在罗斯海、阿蒙森海、戴维斯海和普里兹湾海域展开多学科协调科考工作。

  孙波说:“‘雪龙’号将在南大洋最复杂的海域开展调查作业,也将首次使用西风带大型锚系浮标、长航程定点定剖面水下机器人等考察利器。”

建站科考齐头进

  考察站是一个国家在南极实质性存在的最直接体现。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均在南极建有考察站。

  孙波说,这次我国5个南极考察站建设将与科学考察齐头并进。其中,恩克斯堡岛新站将继续开展建设区域的陆地测绘、道路踏勘、基础地质勘探等建设工程前期资料的采集补充;泰山站二期工程将完成所有工作,创新性地在冰下建造相关设施。

  同时,内陆考察将登陆南极冰盖之巅,在昆仑站开展天文学、冰芯钻探和大地测量工作,投入使用天文学和大地绝对重力测量的先进设备。

飞越多个关键区

  孙波说,本次南极科考的航空作业将跨越南极半岛、西南极、东南极关键区域。“‘雪鹰601’飞机将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东南极高原关键区域的航空科学探测任务,探寻冰盖演化与稳定性机制,查寻气候环境变化的‘原代码’。”

  孙波表示,科考队还将充分利用中国南极船基、海基、冰基、陆基、空基、站基等平台,开展多学科联合观测,以期掌握南极变化对全球和中国影响的趋势,强化中国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安全保障要求高

  “本次考察的区域空间范围、项目任务,对考察保障能力的要求前所未有。”孙波说。

  就考察物资量而言,仅在中山站就将卸运约2500吨物资,采用直升机和海冰卸货协同推进的方式,存在天气、冰情变化的不确定性;6次穿越西风带,也需要看海风海浪的“脸色”;挺进内陆冰盖,在泰山站和昆仑站极端环境中开展多项考察,对考察队员和保障装备是极大挑战;“雪鹰601”飞机完成东南极高原关键区域探测任务,气象保障、地面支持同样需要高度协调。

  “这是对组织管理、经验认知、指挥协调、安全保障、坚毅品格和执行力的一次全方位的考验。”孙波说,南极考察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考察活动之一,考察队将视安全保障为第一要务,力争圆满完成此次考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