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炳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5年1月6日 (二) 08:47富甲一方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炳文(1885~1927),字浚明,四川宜宾南溪城郊魏家山(今属南溪镇)人。家务农。8岁到县城读私塾。不久,到叙府崇报寺读府属中学预备班,后考入叙州府官立中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预科一类英文一班。一次上伦理课,他针对封建伦理的虚伪性,一再发言质疑,问得教师无言对答,被记大过处分。年终作文考试,又抨击校方是“叶公好龙”、“尸位素餐”,竟被学校开除。后去保定高等学堂插班暂读。他曾参加京津等地激进青年组织的“铁血团”,多次出入北京车站参与运送武器等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加入同盟会,被推举为京津同盟会文牍部长,常出席各种会议,起草宣言和来往函电。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新任校长严复肯定孙炳文反封建皇权的精神可贵,同意恢复他的学籍。民国元年(1912年)即常撰文在报上对袁世凯背叛共和罪行大张挞伐,并与拥袁的“进步党”报纸进行笔战。

  民国2年,与任锐在北京结婚。因反对袁世凯遭北洋政府通缉。后遂离京返川。孙在南溪创办平民夜课学校传播革命思想。又先后在成都省垣叙属联中、遂宁师范等校任教。民国6年,与朱德相识,即感朱德是“大雅绝俗”之人。朱德对他德才双全也很为敬佩。民国7年1月,孙应邀到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朱德旅部任咨谋,二人成为莫逆之交。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孙在泸州常与朱德一起学习《新青年》等书刊,为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所鼓舞。

  民国9年,孙出任四川造币厂厂长。川军吕超下令提取造币厂全部存款,“如不执行,即行枪决”。孙炳文发出快邮代电,揭露军阀混战,徒苦小民。最后仅交半数存款,其余全部封存,自己两袖清风,弃职还乡。

  民国10年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兼报馆工作。了解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又是党的总书记,认为找到陈就可参加新的革命政党。民国11年夏,他与朱德在北京会合,没有找到陈独秀。又一同到上海会见孙中山。他们寻党心切,回北京后立即办理出国手续。9月同朱德从上海乘轮赴法,10月到达巴黎,得知周恩来正在德国柏林筹建党团组织,于是赶往柏林会见周,各自叙述过去的经历和寻求加入共产党的迫切要求,周表示、愿意介绍他们加入中共柏林组织,并帮助办理申请入党手续。11月,党中央来信正式批准孙炳文、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2年春,孙到哥庭根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并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斗争。年底,以“探亲”为名,“受命向国外同志传达党关于国共合作的指示”,假道莫斯科回国。随即去上海、杭州等地,学习国共合作的有关文件,明确改组国民党旅德支部的任务。民国13年,孙炳文同刘鼎一起到柏林,向党内传达有关国共合作的文件精神,动员党团员以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

  民国14年,“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入德国,他参加“中国的运动月”宣传活动,抗议英、日帝国主义者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这时中共中央号召旅欧党员回国工作。他于8月离德转道莫斯科回国。年底到达广州,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上校秘书兼中山大学教授,“参与制定了有关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原则,写出了政治部工作方针和文件”。使政治部的全部机构在很短时间里建立起来。他还在黄埔军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民国15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他和其他40余人遭逮捕,关押在广东卫戌司令部。经周恩来同中共广东区委与国际代表一道斗争,迫使蒋介石全部释放。6月,调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7月1日,任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领导粤、桂及闽南工作。民国16年1月,他发表《一年来中国民族运动》一文,精辟地分析北伐军迅速胜利发展的主要原因,揭示了一个客观真理――人民是未来世界的主人。4月6日,出席黄埔军校特别党员大会作演讲,激励革命者与反革命斗争到底。不指名地揭露蒋介石新右派的篡权阴谋,使反动派大为震惊和恼怒。

  这时,孙接前线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的电令,调他去武汉就任军事委员会总务兼军事厅长等职。4月10日离广州去汉口。16日途经上海时,被国民党特工逮捕囚禁于龙华特务处。20日凌晨遭秘密杀害于龙华密林深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上海龙华展出了孙炳文生平事迹和遗物、照片,供群众瞻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