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屿”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彭佳屿'''(官方英译:Pengjia Islet,又称Agincourt),又名'''草莱屿'''、'''大峙山屿''',当地渔民也称之为'''大屿''',是[[...”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7行: 第7行:
 
  2012年9月7日,台湾当局为了宣示[[台湾]]对[[钓鱼岛|钓鱼台列屿]]的主权,[[马英九]]一行首度登上距[[钓鱼岛|钓鱼台]]约140公里的该岛,除了宣慰岛上官兵,并与驻扎于东沙与南沙的海巡署部队视讯连线。
 
  2012年9月7日,台湾当局为了宣示[[台湾]]对[[钓鱼岛|钓鱼台列屿]]的主权,[[马英九]]一行首度登上距[[钓鱼岛|钓鱼台]]约140公里的该岛,除了宣慰岛上官兵,并与驻扎于东沙与南沙的海巡署部队视讯连线。
  
地理
+
== 地理 ==
 +
 
 
  彭佳屿位于北纬25°37'46"、东经122°04'17"。岛的周围约4,300米,面积约114公顷(1.1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65米。岛略成甲字形,北边大致东西向,长2公里,东西最宽2.5公里,南北最长2.3公里,南边最短仅长800米。
 
  彭佳屿位于北纬25°37'46"、东经122°04'17"。岛的周围约4,300米,面积约114公顷(1.1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65米。岛略成甲字形,北边大致东西向,长2公里,东西最宽2.5公里,南北最长2.3公里,南边最短仅长800米。
  
第14行: 第15行:
 
  彭佳屿又名“草莱屿”,有的渔民则称“大屿”。至于为何后来叫彭佳屿,有两种说法:一是环境清幽,有如人间仙境,犹如古代彭祖修练成仙居住的寿山;另一种说法,早期到基隆开垦的移民经常因为水源、土地使用而争执,械斗过程中,有彭姓人家畏惧遭到波及而举家躲避至此。
 
  彭佳屿又名“草莱屿”,有的渔民则称“大屿”。至于为何后来叫彭佳屿,有两种说法:一是环境清幽,有如人间仙境,犹如古代彭祖修练成仙居住的寿山;另一种说法,早期到基隆开垦的移民经常因为水源、土地使用而争执,械斗过程中,有彭姓人家畏惧遭到波及而举家躲避至此。
  
状况
+
=== 气候 ===
 +
 
 +
  冬天岛上东北季风强劲,阵风达 11级风,台风时岛上风力最高纪录每秒80米,超过17级风。
 +
 
 +
== 状况 ==
  
 
  要登上彭佳屿不是件易事,因为岛屿四周之东、南、北三侧均为断崖,西边也有很多礁石,仅南岸一岩壁有小码头可供船只停泊,所以大船都停靠在近岸海面上。
 
  要登上彭佳屿不是件易事,因为岛屿四周之东、南、北三侧均为断崖,西边也有很多礁石,仅南岸一岩壁有小码头可供船只停泊,所以大船都停靠在近岸海面上。
  
  水源:除了饮用水仍靠补给舰运补,其他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收集雨水。利用房舍的屋顶及集水坪,水管和雨水沟导引到储水槽。储水槽有两个,第一个先将杂质沉淀后,较干净的水再流到第二个储水槽供水。彭佳屿各月份降雨大致平均,春季与台风时雨水稍多,虽然雨量不多(气象观测站资料),但因人员也少,用水不虞匮乏。
+
  '''水源''':除了饮用水仍靠补给舰运补,其他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收集雨水。利用房舍的屋顶及集水坪,水管和雨水沟导引到储水槽。储水槽有两个,第一个先将杂质沉淀后,较干净的水再流到第二个储水槽供水。彭佳屿各月份降雨大致平均,春季与台风时雨水稍多,虽然雨量不多(气象观测站资料),但因人员也少,用水不虞匮乏。
  
  电力:灯塔底层机房的发电机组,除供应灯塔发光所需,也供应守塔人员的生活电。
+
  '''电力''':灯塔底层机房的发电机组,除供应灯塔发光所需,也供应守塔人员的生活电。
  
  建筑:灯塔、气象观测站,并有直升机场,南方海岸有人工码头可上岸。而彭佳屿灯塔自1909年9月20日开始点火至今,每15秒闪白光一次,为台湾海拔第三高的灯塔。
+
  '''建筑''':灯塔、气象观测站,并有直升机场,南方海岸有人工码头可上岸。而彭佳屿灯塔自1909年9月20日开始点火至今,每15秒闪白光一次,为台湾海拔第三高的灯塔。
  
  人口:过去岛上有居民居住,目前有灯塔和气象站作业人员、海巡署人员,为北方三岛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岛屿,平均不到40人。而气象站和灯塔的作业人员,在岛上工作短则7年、长则19年。
+
  '''人口''':过去岛上有居民居住,目前有灯塔和气象站作业人员、海巡署人员,为北方三岛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岛屿,平均不到40人。而气象站和灯塔的作业人员,在岛上工作短则7年、长则19年。
  
 
  原有海军陆战队及海军近程雷达站,分别于海巡署成立及“国防部”精进案后移交海巡署。
 
  原有海军陆战队及海军近程雷达站,分别于海巡署成立及“国防部”精进案后移交海巡署。
  
  运补:岛上生活物资、油料与器材使用船只进行运补。关税总局的巡补舰“运星舰”五天一次的运补作业,运补时须靠小艇接驳人员和物资。气象站与海巡署则由渔船定期运补。有时风浪太大,小船不能下海,只好被迫折返,所以物资都需有额外的贮备。除军舰、渔船外,有时也会使用直升机进行运补。
+
  '''运补''':岛上生活物资、油料与器材使用船只进行运补。关税总局的巡补舰“运星舰”五天一次的运补作业,运补时须靠小艇接驳人员和物资。气象站与海巡署则由渔船定期运补。有时风浪太大,小船不能下海,只好被迫折返,所以物资都需有额外的贮备。除军舰、渔船外,有时也会使用直升机进行运补。
 +
 
 +
== 历史 ==
  
历史
 
 
  根据基隆市府考证,彭佳屿早在19世纪就有人居住。[[清朝]][[咸丰]]初年,曾有20多户居民到彭佳屿定居,以渔业为生,直到1884年清法战争,法军攻击基隆,岛上居民纷纷迁徙避难。
 
  根据基隆市府考证,彭佳屿早在19世纪就有人居住。[[清朝]][[咸丰]]初年,曾有20多户居民到彭佳屿定居,以渔业为生,直到1884年清法战争,法军攻击基隆,岛上居民纷纷迁徙避难。
  
第37行: 第43行:
 
  目前岛上有海巡署、关税局、气象站人员,海巡署并在岛上兴建简易储水、太阳能设施,并有直升机场,提供驻岛人员生活所需。
 
  目前岛上有海巡署、关税局、气象站人员,海巡署并在岛上兴建简易储水、太阳能设施,并有直升机场,提供驻岛人员生活所需。
  
彭佳屿火山地质地形自然景观
+
== 彭佳屿火山地质地形自然景观 ==
  
  彭佳屿大致为顶部地表平缓之方山地形,最高点海拔165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渐低,除西南岸外,沿岸大都为断崖海岸,海崖高耸,高度多在50~100公尺之间。岛上灯塔附近可见有两处保留尚为完整之火 山口。覆盖于彭佳屿地表之岩石种类以玄武岩之熔岩流为主。岛上两处最高峰,则是以火山灰掉落堆积夹杂原生火山砾及火山渣所堆积成的锥形小丘。火山渣大都被 氧化成棕红色并未熔结在一起亦未见显著的层理构造,颗粒大小一般为3-10公分,也常夹半公尺的火山巨砾或火山弹。本屿的岩石单位可分为最底部的凝灰岩与 凝灰质集块岩之火山碎屑岩层、上覆之两层熔岩流,以及最顶部之火山灰及火山渣锥。此等岩石单位之特性描述于次:
+
  彭佳屿大致为顶部地表平缓之方山地形,最高点海拔165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渐低,除西南岸外,沿岸大都为断崖海岸,海崖高耸,高度多在50~100米之间。岛上灯塔附近可见有两处保留尚为完整的火山口。
  
  火山碎屑──主要为喷发至空中后掉落之火山灰与火山碎屑所凝结而成。其间常夹有粗粒,甚至巨砾之火山渣或火山砾。此是本岛最底部的一层岩层。本层在岛中央 及东部构成本岛之骨干。在南端码头、东北岸之断崖面上,以及东岸最高峰之底部海岸一带均可见到其出露。其中以南岸出露最多,北岸出露规模最小。而东岸部则 可以清楚地见到由岛中心向外倾斜15-30度其水平之层理(图 1与 图2)。
+
  覆盖于彭佳屿地表的[[岩石]]种类以[[玄武岩]]之熔岩流为主。岛上两处最高峰,则是以火山灰掉落堆积夹杂原生火山砾及火山渣所堆积成的锥形小丘。火山渣大都被氧化成棕红色并未熔结在一起亦未见显著的层理构造,颗粒大小一般为3-10厘米,也常夹半米的火山巨砾或火山弹。本屿的岩石单位可分为最底部的凝灰岩与凝灰质集块岩之火山碎屑岩层、上覆之两层熔岩流,以及最顶部之火山灰及火山渣锥。此等岩石单位特性描述于下:
  
  玄武岩岩流  此种岩流有上下两层,部分区域可见夹层之凝灰岩。底部岩流是由熔岩沿裂隙漫流至地表,而在凝灰岩山丘所构成之地形面上之低洼处形成熔岩池, 层层迭置冷凝而成。以硅质玄武岩为主,并构成海拔0~50公尺左右之地形面。岩石呈黑色,含橄榄石斑晶。底层玄武岩虽无如澎湖壮观的玄武岩柱状节理,但裂 隙节理发育,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洞与海蚀沟(图 2) 。上部岩流形成本岛东半部较高处,约在海拔50公尺以上部分之地形面,以高铝玄武岩(图5)熔岩流为主,其岩石一般呈黑色,有白色长石斑点,表层多气孔。
+
  '''火山碎屑''' 主要为喷发至空中后掉落之火山灰与火山碎屑所凝结而成。其间常夹有粗粒,甚至巨砾之火山渣或火山砾。此是本岛最底部的一层岩层。本层在岛中央及东部构成本岛之骨干。在南端码头、东北岸之断崖面上,以及东岸最高峰之底部海岸一带均可见到其出露。其中以南岸出露最多,北岸出露规模最小。而东岸部则可以清楚地见到由岛中心向外倾斜15-30度其水平之层理。
  
  凝灰岩及火山渣小丘  本岛中央两处最高峰由凝灰岩及火山渣所构成。其形成之环形火山口原始地形面尚可清楚地在地形上显示出(图 3)。
+
  '''玄武岩岩流''' 此种岩流有上下两层,部分区域可见夹层之凝灰岩。底部岩流是由熔岩沿裂隙漫流至地表,而在凝灰岩山丘所构成之地形面上之低洼处形成熔岩池,层层迭置冷凝而成。以硅质玄武岩为主,并构成海拔0~50米左右的地形面。岩石呈黑色,含橄榄石斑晶。底层玄武岩虽无如澎湖壮观的玄武岩柱状节理,但裂隙节理发育,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洞与海蚀沟。上部岩流形成本岛东半部较高处,约在海拔50米以上部分之地形面,以高铝玄武岩熔岩流为主,其岩石一般呈黑色,有白色长石斑点,表层多气孔。
+
 
  火山渣锥  为本岛最高峰,以各种粒径不等的火山渣所堆积而成,应是伴随最后一期火山作用之产物。彭佳屿为一火山岛,火山爆发,先堆积了火山碎屑物。其 后,岩浆沿裂隙上升,漫流地表,层层堆栈,造成今日之彭佳屿。构成本岛基盘的火山碎屑岩层约在二百万年前形成,其后约在一百万年至五十万年前陆续有玄武熔 岩之活动。由五十万至三十万年前则仍持续着火山活动,火山碎屑或火山渣不断堆积,并有玄武岩脉之贯入(图 4)。其后则未经太大的地壳变动,故岛上的凝灰质火山锥仍保留完整之形状。
+
  '''凝灰岩'''及'''火山渣小丘''' 本岛中央两处最高峰由凝灰岩及火山渣所构成。其形成之环形火山口原始地形面尚可清楚地在地形上显示出。
+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空中摄影、岩石学与火山岩钾-氩放射性同位素订年法完成彭佳屿地质图(图 5)。本屿充满各种火山构造之标准露头,实为台湾一保存尚佳的火山地质景观区。
+
 
   
 
   
 +
  '''火山渣锥''' 为本岛最高峰,以各种粒径不等的火山渣所堆积而成,应是伴随最后一期火山作用之产物。彭佳屿为一火山岛,火山爆发,先堆积了火山碎屑物。其后,岩浆沿裂隙上升,漫流地表,层层堆栈,造成今日之彭佳屿。构成本岛基盘的火山碎屑岩层约在二百万年前形成,其后约在一百万年至五十万年前陆续有玄武熔岩之活动。由五十万至三十万年前则仍持续着火山活动,火山碎屑或火山渣不断堆积,并有玄武岩脉之贯入。其后则未经太大的地壳变动,故岛上的凝灰质火山锥仍保留完整之形状。
  
地质地形
+
== 生态资源 ==
  
彭佳屿、花瓶屿与棉花屿合称北方三岛,同时也是三岛中面积最大、地势较平坦的岛屿。该岛为海底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岛屿,因为强烈的海蚀作用,目前仅剩西半部。东、南、北三侧海岸都是断崖,有许多海蚀凹壁与海蚀洞,西侧倾斜稍缓。地势东高西低,灯塔的位置在岛的中央偏东,是火山口附近的高点,办公室与房舍就建在火山口上。
+
=== 植物 ===
气候风力
+
  
冬天岛上东北季风强劲,阵风达 11级风,台风时岛上风力最高纪录每秒80米,超过17级风。[2]
+
  彭佳屿风多且强,非常不适合高大的树木生长,自然植被都是草原物种,仅在灯塔围墙内背风处有少数几株灌木丛。每年四至五月间是岛上的铁炮百合的花季,有时成片开放热闹缤纷,为孤岛增添几许美景。铁炮百合的野外族群只分布在北部、东部及离岛。
  
生态资源
+
  岛上另一种特别的植物是俗称“海芙蓉”的蕲艾,属于蓝雪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欢生长在海岸线边缘的岩石上,是一种稀有的名贵药材,用来治疗气喘、肺结核、高血压及背脊酸痛。
植物
+
  
彭佳屿风多且强,非常不适合高大的树木生长,自然植被都是草原物种,仅在灯塔围墙内背风处有少数几株灌木丛。每年四至五月间是岛上的铁炮百合的花季,有时成片开放热闹缤纷,为孤岛增添几许美景。铁炮百合的野外族群只分布在北部、东部及离岛。
+
=== 动物
  
岛上另一种特别的植物是俗称“海芙蓉”的蕲艾,属于蓝雪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欢生长在海岸线边缘的岩石上,是一种稀有的名贵药材,用来治疗气喘、肺结核、高血压及背脊酸痛。
+
  鸟类:早期文献(伊能嘉矩‘彭佳屿调查报告书’)记载,彭佳屿有信天翁的栖息地,可能因为灯塔的兴建与人为干扰,目前已不存在。
动物
+
  
    鸟类:早期文献(伊能嘉矩‘彭佳屿调查报告书’)记载,彭佳屿有信天翁的栖息地,可能因为灯塔的兴建与人为干扰,目前已不存在。
+
  鱼类:附近的海域也是良好渔场。
    鱼类:附近的海域也是良好渔场。
+
  
岛上景点
+
== 岛上景点 ==
  
    观音洞
+
  观音洞
    土地公庙
+
    中央气象局彭佳屿气象站
+
    关税总局彭佳屿灯塔
+
    海巡署彭佳屿机动巡逻站
+
    “海疆屏障”碑石
+
  
对外通讯
+
  土地公庙
  
    基隆市中正区的邮递区号:202。
+
  中央气象局彭佳屿气象站
    岛上没有固定的电话网络,但有公用电话与中华电信移动电话基地台,以微波与本岛连接(2G 网络,无GPRS)。
+
    可以用无线电对讲机与基隆灯塔通话。
+
  
 +
  关税总局彭佳屿灯塔
  
彭佳屿谈话 马吁台陆日协商解决钓岛争端
+
  海巡署彭佳屿机动巡逻站
  
 +
  “海疆屏障”碑石
  
马英九7日率媒体登彭佳屿并发表谈话。(中央社图)
+
== 对外通讯 ==
  中评社彭佳屿9月7日电(记者 倪鸿祥)马英九今日下午1时35分搭乘空军S-70C直升机飞抵彭佳屿,慰勉驻守的官兵与气象站、灯塔人员。针对钓鱼台领土争端,马英九重申“东海和平倡议”,并首度呼吁采取“从三组双边对话,到一组三边协商”模式,在承认争议的前提下,由台湾与日本、大陆与日本、两岸共同协议解决。
+
  
  马英九进一步表示,各方可从三组现存的双边对话开始,有了共识之后,再逐步走向三边协商。具体来说,就是“从三组双边对话,到一组三边协商”。“三组双边对话”就是“台日对话”、“两岸对话”与“日陆对话”;“一组三边协商”,是指台、日、陆三边共同协商。
+
  基隆市中正区的邮递区号:202。
  
  马英九接受日本媒体提问时强调,不会承认日本政府向私人购买钓鱼台土地的行为。
+
  岛上没有固定的电话网络,但有公用电话与中华电信移动电话基地台,以微波与本岛连接(2G 网络,无GPRS)。
  
  马英九是在下午1时35分登上彭佳屿,3时45分离去,停留约2小时。随行的政府首长包括“国安会秘书长”胡为真、副秘书长杨永明、“内政部长”李鸿源、“国防部长”高华柱、“海巡署长”王进旺、“外交部”发言人夏季昌等。
+
  可以用无线电对讲机与基隆灯塔通话。
  
  马英九下午在彭佳屿“海疆屏障”石碑处发表谈话。由于“海疆屏障”石碑的正面,刻有陈水扁署名,马英九选择在石碑的另一面刻有“彭佳屿”的前方发表谈话。
+
== 其他 ==
  
  这项备受瞩目的视察行程,国民党“立委”吴育升、黄昭顺、江启臣、王廷升、杨琼璎、李庆华等6人的专机,下午1时许抵达;随后先遣机在1时25分抵达,空军S-70C直升机、编号7004“总统”专机在彭佳屿上方盘旋1圈后,1时35分安全降落。 
+
  2012年9月7日下午1时35分,[[马英九]]搭乘空军S-70C直升机飞抵彭佳屿,慰勉驻守的官兵与气象站、灯塔人员。针对[[钓鱼岛|钓鱼台]]领土争端,马英九重申“东海和平倡议”,并首度呼吁采取“从三组双边对话,到一组三边协商”模式,在承认争议的前提下,由台湾与日本、大陆与日本、两岸共同协议解决。
  
马英九在岛上视察机动巡逻站、气象站、灯塔,并于机动巡逻站与驻守岛上的官兵、工作人员茶叙,颁发加菜金。
+
  马英九在下午1时35分登上彭佳屿,3时45分离去,停留约2小时。马英九在岛上视察机动巡逻站、气象站、灯塔,并于机动巡逻站与驻守岛上的官兵、工作人员茶叙,颁发加菜金。随行的政府首长包括“国安会秘书长”胡为真、副秘书长杨永明、“内政部长”李鸿源、“国防部长”高华柱、“海巡署长”王进旺、“外交部”发言人夏季昌等。
府方原本没有安排外国媒体记者随行,经昨天临时追加,今天有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国国防新闻周刊、日本每日新闻社等记者随行采访。
+
  
  马英九今天提出“东海和平倡议推动纲领”,强调彭佳屿、钓鱼台及其附近水域,都是台湾东北区渔民百年来的大渔场,日据时期总督府也曾在民国9年(大正9年)正式将钓鱼台列屿周边海域划为台湾渔民的鲣鱼渔场。
+
  马英九下午在彭佳屿“海疆屏障”石碑处发表谈话。由于“海疆屏障”石碑的正面,刻有陈水扁署名,马英九选择在石碑的另一面刻有“彭佳屿”的前方发表谈话。
马英九说,政府一向坚定维护台湾渔民在钓鱼台海域作业权利,只要是合法出海作业的渔船,海巡舰艇均予以保护。
+
 
+
  马表示,8月5日率先提出“东海和平倡议”,就是把钓鱼台列屿争议处理的原则“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和平互惠、共同开发”具体化。
+
 
+
  “钓鱼台列屿是台湾的附属岛屿,政府绝不会单方面退让谋和”,他说,各方应承诺以和平方式处理争议,然后搁置争议展开对话,以共同开发东海资源。
+
 
+
  为扩大“东海和平倡议”效益,马英九提出以“和平对话、互惠协商”、“资源共享、合作开发”两阶段方式推动。
+
  
  

2012年10月31日 (三) 13:47的版本

  彭佳屿(官方英译:Pengjia Islet,又称Agincourt),又名草莱屿大峙山屿,当地渔民也称之为大屿,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之一,是台湾实际管辖的最北岛屿。彭佳屿与花瓶屿棉花屿合称北方三岛,是三岛中面积最大,地势也较平坦的岛屿。也是北方三岛中唯一有人员驻在的岛屿。距离台湾北部的基隆港约56公里,航程约2.5小时。

  彭佳屿在行政上隶属于基隆市中正区管辖。岛上有海巡、关税局与气象站人员,还有门牌编号,分编为“中正区彭佳屿8号”、“中正区彭佳屿10号”。目前彭佳屿仍然是军事管制区,登岛必须经过许可,基隆市政府每年都会派人登岛进行生态调查。海洋国家公园管理处计划把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这块海域划为海洋国家公园。

  彭佳屿与钓鱼台互为犄角,扼控东海的大陆棚,附近海域为全球四大渔场之一,经济与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2012年9月7日,台湾当局为了宣示台湾钓鱼台列屿的主权,马英九一行首度登上距钓鱼台约140公里的该岛,除了宣慰岛上官兵,并与驻扎于东沙与南沙的海巡署部队视讯连线。

地理

  彭佳屿位于北纬25°37'46"、东经122°04'17"。岛的周围约4,300米,面积约114公顷(1.1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65米。岛略成甲字形,北边大致东西向,长2公里,东西最宽2.5公里,南北最长2.3公里,南边最短仅长800米。

  彭佳屿由于长期管制,免于遭受过多人为干扰,保有自然风貌与火山地质,且位处琉球岛弧的延长线上,是候鸟春秋两季主要迁移路线,也是台湾北部重要的海鸟繁殖地,周边海域更是传统渔场。

  彭佳屿又名“草莱屿”,有的渔民则称“大屿”。至于为何后来叫彭佳屿,有两种说法:一是环境清幽,有如人间仙境,犹如古代彭祖修练成仙居住的寿山;另一种说法,早期到基隆开垦的移民经常因为水源、土地使用而争执,械斗过程中,有彭姓人家畏惧遭到波及而举家躲避至此。

气候

  冬天岛上东北季风强劲,阵风达 11级风,台风时岛上风力最高纪录每秒80米,超过17级风。

状况

  要登上彭佳屿不是件易事,因为岛屿四周之东、南、北三侧均为断崖,西边也有很多礁石,仅南岸一岩壁有小码头可供船只停泊,所以大船都停靠在近岸海面上。

  水源:除了饮用水仍靠补给舰运补,其他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收集雨水。利用房舍的屋顶及集水坪,水管和雨水沟导引到储水槽。储水槽有两个,第一个先将杂质沉淀后,较干净的水再流到第二个储水槽供水。彭佳屿各月份降雨大致平均,春季与台风时雨水稍多,虽然雨量不多(气象观测站资料),但因人员也少,用水不虞匮乏。

  电力:灯塔底层机房的发电机组,除供应灯塔发光所需,也供应守塔人员的生活电。

  建筑:灯塔、气象观测站,并有直升机场,南方海岸有人工码头可上岸。而彭佳屿灯塔自1909年9月20日开始点火至今,每15秒闪白光一次,为台湾海拔第三高的灯塔。

  人口:过去岛上有居民居住,目前有灯塔和气象站作业人员、海巡署人员,为北方三岛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岛屿,平均不到40人。而气象站和灯塔的作业人员,在岛上工作短则7年、长则19年。

  原有海军陆战队及海军近程雷达站,分别于海巡署成立及“国防部”精进案后移交海巡署。

  运补:岛上生活物资、油料与器材使用船只进行运补。关税总局的巡补舰“运星舰”五天一次的运补作业,运补时须靠小艇接驳人员和物资。气象站与海巡署则由渔船定期运补。有时风浪太大,小船不能下海,只好被迫折返,所以物资都需有额外的贮备。除军舰、渔船外,有时也会使用直升机进行运补。

历史

  根据基隆市府考证,彭佳屿早在19世纪就有人居住。清朝咸丰初年,曾有20多户居民到彭佳屿定居,以渔业为生,直到1884年清法战争,法军攻击基隆,岛上居民纷纷迁徙避难。

  日本统治期间,彭佳屿出现首座灯塔,为海上船舶提供导引,但也因为“目标太明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数度被轰炸,不但岛上房舍被炸毁,灯塔里的水晶折射设备还留有遭弹药毁损的痕迹。日本在1909年创立彭佳屿灯塔测候所,1936年改为台湾总督府中央气象台彭佳屿测候所,也就是现今的彭佳屿气象站。

  目前岛上有海巡署、关税局、气象站人员,海巡署并在岛上兴建简易储水、太阳能设施,并有直升机场,提供驻岛人员生活所需。

彭佳屿火山地质地形自然景观

  彭佳屿大致为顶部地表平缓之方山地形,最高点海拔165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渐低,除西南岸外,沿岸大都为断崖海岸,海崖高耸,高度多在50~100米之间。岛上灯塔附近可见有两处保留尚为完整的火山口。

  覆盖于彭佳屿地表的岩石种类以玄武岩之熔岩流为主。岛上两处最高峰,则是以火山灰掉落堆积夹杂原生火山砾及火山渣所堆积成的锥形小丘。火山渣大都被氧化成棕红色并未熔结在一起亦未见显著的层理构造,颗粒大小一般为3-10厘米,也常夹半米的火山巨砾或火山弹。本屿的岩石单位可分为最底部的凝灰岩与凝灰质集块岩之火山碎屑岩层、上覆之两层熔岩流,以及最顶部之火山灰及火山渣锥。此等岩石单位特性描述于下:

  火山碎屑 主要为喷发至空中后掉落之火山灰与火山碎屑所凝结而成。其间常夹有粗粒,甚至巨砾之火山渣或火山砾。此是本岛最底部的一层岩层。本层在岛中央及东部构成本岛之骨干。在南端码头、东北岸之断崖面上,以及东岸最高峰之底部海岸一带均可见到其出露。其中以南岸出露最多,北岸出露规模最小。而东岸部则可以清楚地见到由岛中心向外倾斜15-30度其水平之层理。

  玄武岩岩流 此种岩流有上下两层,部分区域可见夹层之凝灰岩。底部岩流是由熔岩沿裂隙漫流至地表,而在凝灰岩山丘所构成之地形面上之低洼处形成熔岩池,层层迭置冷凝而成。以硅质玄武岩为主,并构成海拔0~50米左右的地形面。岩石呈黑色,含橄榄石斑晶。底层玄武岩虽无如澎湖壮观的玄武岩柱状节理,但裂隙节理发育,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洞与海蚀沟。上部岩流形成本岛东半部较高处,约在海拔50米以上部分之地形面,以高铝玄武岩熔岩流为主,其岩石一般呈黑色,有白色长石斑点,表层多气孔。

  凝灰岩火山渣小丘 本岛中央两处最高峰由凝灰岩及火山渣所构成。其形成之环形火山口原始地形面尚可清楚地在地形上显示出。

  火山渣锥 为本岛最高峰,以各种粒径不等的火山渣所堆积而成,应是伴随最后一期火山作用之产物。彭佳屿为一火山岛,火山爆发,先堆积了火山碎屑物。其后,岩浆沿裂隙上升,漫流地表,层层堆栈,造成今日之彭佳屿。构成本岛基盘的火山碎屑岩层约在二百万年前形成,其后约在一百万年至五十万年前陆续有玄武熔岩之活动。由五十万至三十万年前则仍持续着火山活动,火山碎屑或火山渣不断堆积,并有玄武岩脉之贯入。其后则未经太大的地壳变动,故岛上的凝灰质火山锥仍保留完整之形状。

生态资源

植物

  彭佳屿风多且强,非常不适合高大的树木生长,自然植被都是草原物种,仅在灯塔围墙内背风处有少数几株灌木丛。每年四至五月间是岛上的铁炮百合的花季,有时成片开放热闹缤纷,为孤岛增添几许美景。铁炮百合的野外族群只分布在北部、东部及离岛。

  岛上另一种特别的植物是俗称“海芙蓉”的蕲艾,属于蓝雪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欢生长在海岸线边缘的岩石上,是一种稀有的名贵药材,用来治疗气喘、肺结核、高血压及背脊酸痛。

=== 动物

  鸟类:早期文献(伊能嘉矩‘彭佳屿调查报告书’)记载,彭佳屿有信天翁的栖息地,可能因为灯塔的兴建与人为干扰,目前已不存在。

  鱼类:附近的海域也是良好渔场。

岛上景点

  观音洞

  土地公庙

  中央气象局彭佳屿气象站

  关税总局彭佳屿灯塔

  海巡署彭佳屿机动巡逻站

  “海疆屏障”碑石

对外通讯

  基隆市中正区的邮递区号:202。

  岛上没有固定的电话网络,但有公用电话与中华电信移动电话基地台,以微波与本岛连接(2G 网络,无GPRS)。

  可以用无线电对讲机与基隆灯塔通话。

其他

  2012年9月7日下午1时35分,马英九搭乘空军S-70C直升机飞抵彭佳屿,慰勉驻守的官兵与气象站、灯塔人员。针对钓鱼台领土争端,马英九重申“东海和平倡议”,并首度呼吁采取“从三组双边对话,到一组三边协商”模式,在承认争议的前提下,由台湾与日本、大陆与日本、两岸共同协议解决。

  马英九在下午1时35分登上彭佳屿,3时45分离去,停留约2小时。马英九在岛上视察机动巡逻站、气象站、灯塔,并于机动巡逻站与驻守岛上的官兵、工作人员茶叙,颁发加菜金。随行的政府首长包括“国安会秘书长”胡为真、副秘书长杨永明、“内政部长”李鸿源、“国防部长”高华柱、“海巡署长”王进旺、“外交部”发言人夏季昌等。

  马英九下午在彭佳屿“海疆屏障”石碑处发表谈话。由于“海疆屏障”石碑的正面,刻有陈水扁署名,马英九选择在石碑的另一面刻有“彭佳屿”的前方发表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