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棉”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1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
[[文件:陆地棉.jpg|thumb|300px|陆地棉]]
 +
[[文件:陆地棉2.jpg|thumb|220px|陆地棉]]
  
'''陆地棉'''([[英语]]:upland cotton),[[锦葵科]][[棉属]]的一种。陆地棉栽培种植物种籽上被覆的纤维,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天然[[纺织纤维]],又称'''细绒棉'''或'''高原棉'''。陆地棉因最早在[[美洲大陆]]种植而得名,是世界上四大棉花栽培种中重要的品种,栽培广,数量多。
+
'''陆地棉'''([[英语]]:upland cotton),[[锦葵科]][[棉属]]的一种。陆地棉栽培种植物种籽上被覆的纤维,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天然[[纺织纤维]],又称'''细绒棉'''或'''高原棉'''。陆地棉因最早在[[美洲大陆]]种植而得名,是世界上'''四大[[棉花]]栽培种'''中重要的品种,栽培广,数量多。
  
 
[[美洲]][[棉花]]原产[[南美洲]]西北的[[安第斯山]]区域,从山的北麓到[[危地马拉]]和[[墨西哥]]南部形成陆地棉的变异中心。此后便广为传播,由墨西哥传入[[美国]],又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产棉国。20世纪70年代,陆地棉在世界棉花总产量中占85%,在[[中国]]棉花总产量中占98%。
 
[[美洲]][[棉花]]原产[[南美洲]]西北的[[安第斯山]]区域,从山的北麓到[[危地马拉]]和[[墨西哥]]南部形成陆地棉的变异中心。此后便广为传播,由墨西哥传入[[美国]],又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产棉国。20世纪70年代,陆地棉在世界棉花总产量中占85%,在[[中国]]棉花总产量中占98%。

2021年8月27日 (五) 06:33的最后版本

陆地棉
陆地棉

陆地棉英语:upland cotton),锦葵科棉属的一种。陆地棉栽培种植物种籽上被覆的纤维,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天然纺织纤维,又称细绒棉高原棉。陆地棉因最早在美洲大陆种植而得名,是世界上四大棉花栽培种中重要的品种,栽培广,数量多。

美洲棉花原产南美洲西北的安第斯山区域,从山的北麓到危地马拉墨西哥南部形成陆地棉的变异中心。此后便广为传播,由墨西哥传入美国,又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产棉国。20世纪70年代,陆地棉在世界棉花总产量中占85%,在中国棉花总产量中占98%。

陆地棉除在巴西秘鲁等部分地区为多年生外,在其他各国都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棉株生育期120~150天,其中纤维生长期50~65天。棉籽外壳有灰白色短绒,光籽极少。这个棉种具有丰产、早熟、衣分高、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结铃率高、品质好等特点。正常成熟的纤维色泽洁白或带有丝光,长度23~33毫米,细度5000~6500米/克,宽度18~20微米,天然转曲39~65个/厘米,强度3~4.5克力/根,断裂长度20~25千米,可纯纺或混纺10~100号细纱(60~6英支)。

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种美国陆地棉栽培种,20世纪上半叶试种和部分推广斯字、珂字、德字、岱字和金字棉等品种。50年代开始,大规模进行棉种更换,并推广自育品种和培育以陆地棉为母本、海岛棉为父本的陆地长绒棉。50年代前期更换亚洲棉和退化陆地棉,后期用岱字15号复壮更新。自育的品种,至1981年已占80%以上,主要品种有鲁棉1号、徐州1818、洞庭1号、中棉所3号、沪204、朝阳1号、农垦5号等。在中国,陆地棉根据成熟程度、色泽特征和轧工质量分 7个品级。1或2级,长度在29毫米以上,可纺精梳棉纱;1~5级可纺普梳棉纱;6或7级可纺低等级棉纱或供絮胎用。

参见